这份诏书,体现了宋高祖对那些在开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的感激与肯定。他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官职,还赐予了他们尊贵的爵位以及丰厚的食邑,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绩,同时也希望他们能继续为国家效力,共同守护这片新生的江山。这样的举措,无疑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羡之先是升迁担任了尚书令和扬州刺史一职,并获加封散骑常侍。后来他的职位再次晋升,成为司空并兼任录尚书事,而原来的常侍以及刺史等职务依旧保留不变。
要知道,徐羡之出身于平民百姓之家,而且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和技艺,但凭借着自身坚定的志向、强大的力量以及非凡的气度格局,竟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身居朝廷高位,进入朝堂宗庙之中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对此,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民间百姓都对他十分推崇和信服,众人皆认为他具备宰相大臣的风范和才能,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徐羡之一向沉默寡言,喜怒从不轻易表露在外。不过,他却颇为擅长下棋,观看他人对弈时常常表现得好像还未能理解棋局中的奥妙一般,但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人们反而更加推崇他。就连傅亮和蔡廓也曾多次称赞说:“徐公知晓世间万事万物,对于不同意见也能安然处之。”
当宋高祖身体不适的时候,特地给他增加了三十人的班剑侍卫以加强保护。然而,不久之后宋高祖驾崩离世,徐羡之便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镇北将军檀道济一同接受了先帝临终前的托孤遗命。
紧接着,宋少帝颁布诏书说道:“公平合理地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乃是治国理政之道的首要任务。如今朕正处于为先皇守丧的悲痛时期,身心俱疲,实在难以亲自处理这些事务。因此特命司空和尚书令率领众官员每月集中处理一次诉讼案件。”
话说那宋少帝后来德行有亏,引得朝中大臣徐羡之等人暗中谋划着要废掉他另立新君。然而这庐陵王刘义真行事轻浮多动,屡屡犯错,实在难以担当统治天下之大任。于是乎,他们决定先废掉刘义真,再行废黜皇帝之事。
当时,谢晦担任领军将军一职,因府中的内屋破败需要整修,便下令让全家人都搬离宅邸,同时召集众多将士汇聚于府内。那镇北将军兼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乃是前朝的老将,其威名足以震慑宫廷内外,而且手下还掌握着大量兵力。徐羡之便派人将他召唤入京,并向他透露了此次密谋。
待到起事之日将近,檀道济率先进入领军将军府留宿。与此同时,中书舍人邢安泰和潘盛二人则作为内应,负责在当日看守关卡。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檀道济率领军队走在最前方,徐羡之等人紧随其后,一行人从东掖门和云龙门鱼贯而入。由于事先已经对守卫们有所交代安排,所以当他们闯入之时,那些宿卫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妄动阻拦。
在此之前,那宋少帝整日沉迷于玩乐之中,竟在华林园中开设起一排排商铺,自己亲身上阵售卖货物;不仅如此,他还命人大兴土木开凿河道,堆积泥土塑造出山丘的形状,以此来模拟那破岗山的模样,并且带着身边的侍从们大声呼喊着牵引船只取乐。就在事发当晚,这位荒唐的皇帝正安睡于一艘龙舟之上,地点正是那天渊池中。只见那兵士气势汹汹地冲杀进来,手起刀落之间,瞬间便将那两人斩杀当场。而在此混乱之中,皇帝也未能幸免,他的手指被误伤,鲜血直流。兵士们见状赶忙搀扶着皇帝逃离此地,一路向东阁奔去。到达东阁后,他们匆忙收起了象征皇权的玺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朝中的群臣纷纷前来拜别皇帝,而后护送着曾经的太子前往宫殿。这位太子最终迁居到了吴郡。然而,就在这局势动荡之际,侍中程道惠却劝说要拥立第五位皇弟刘义恭为新君,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羡之的坚决反对。随后,羡之便派遣使者赶赴新安,残忍地杀害了刘义真;紧接着,又派人在吴县对皇帝痛下杀手。
当时,由于为皇帝修筑的宫殿尚未完工,所以皇帝只能暂且居住在金昌亭内。某一天,皇帝突然奋不顾身地冲出了昌门,试图逃脱追杀。那些紧追不舍的追兵眼见皇帝即将逃脱,急忙用关闭城门的方式来阻止他。只听得一声沉闷的撞击声响起,皇帝重重地摔倒在地。见此情形,那些追兵毫不留情地上前,对倒地不起的皇帝施加毒手,结束了他的生命。
后来,宋文帝即位称帝,他论功行赏,晋升羡之为司徒,并保留其原有的官职和待遇不变。同时,还将羡之的爵位改为封南平郡公,赐予他四千户的食邑。面对如此丰厚的赏赐,羡之却执意推辞,表示不愿接受额外的加封。有关部门上奏称,希望皇帝能够依照以往惯例,亲自前往华林园处理诉讼案件。对此,宋文帝下诏回应道:“朕对于政务和刑罚之事尚了解不深,还是按照先前两位主公的做法,由大臣们负责推究审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