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妄之灾徐彪

徐氏略记 缓安甫 3734 字 5天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局面确实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孙吴内部的政治格局,避免了各方力量之间激烈的冲突与争斗。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这种表面上的稳定却掩盖不住深层问题的存在。由于过度偏袒江东士族,官场中的腐败现象以及各种不良风气不仅未能得到根本性的矫正,反而有可能如毒瘤般继续滋生蔓延。

再看此案对孙吴人才选拔机制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在此之后,孙吴在选拔人才时或许会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个人的出身背景和门第高低之上。如此一来,江东士族的子弟们自然而然便在仕途之路上占据了更为显着的优势地位,宛如众星捧月。相比之下,那些虽然身怀才华、能力出众,但出身相对低微之人则很可能要面对比以往更巨大的晋升阻力,宛如攀登陡峭山峰般艰难险阻重重。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对于孙吴的人才储备以及长远发展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限制作用,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

暨艳案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极大地削弱了孙吴内部那些致力于推行改革的力量。原本,这些改革派人士怀揣着一腔热血,期望通过一系列革新举措来提升孙吴的综合实力,但随着暨艳案的爆发,他们遭受重创,许多人甚至因此失去了性命或被罢黜官职。如此一来,孙吴在面对来自曹魏和蜀汉的激烈竞争时,便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在政治制度的创新领域,由于改革力量的受挫,孙吴难以像以往那样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体制架构。而与此同时,曹魏和蜀汉却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优化自身的政治体系,从而吸引更多有才能之士投身其中。相比之下,孙吴在这一方面显然已经逐渐落伍。

其次,人才培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暨艳案导致大量有志于改革的人才流失,使得孙吴无法有效地发掘和培育新一代的精英人物。长此以往,孙吴的人才储备将日益匮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此外,孙权对江东士族的妥协更是让孙吴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孙吴或许还能保持相对独立的政治立场,但如今其政权越来越倾向于成为江东士族的联合政权。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了孙吴与其他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军事战略部署。例如,在处理与曹魏和蜀汉的边界争端、同盟合作等问题上,江东士族的利益考量往往会左右孙吴的决策,使其难以制定出完全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策略方针。

张温(公元 193 年至公元 230 年),表字惠恕,乃是吴郡吴县人士(现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其自小就注重自身品德操守的培养,且生得一副奇特伟岸的相貌。

张温之父名为张允,此人向来轻视钱财而重视贤德之士,因此在扬州郡一带声名远扬,并担任了孙权帐下的东曹掾一职,但后来不幸离世。

张温自幼便开始修习节操,随着年龄渐长,他那奇异伟岸的容貌也越发引人注目。孙权偶然听闻了关于张温的传闻后,不禁对这位青年才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向朝中诸位大臣询问道:“这张温之才能品行,能够与当今的哪位贤达相媲美呢?”此时,大司农刘基站出来回答道:“依臣所见,张温之才或许可与全琮等量齐观。”然而,太常顾雍却摇了摇头,表示异议:“刘大人怕是尚未深入了解张温此人啊。以微臣之见,张温堪称当世无双,实难有与其比肩者。”孙权听后微微颔首,笑着说道:“若是果真如此,那张允也算后继有人,未曾身死啊!”言罢,即刻下令征召张温入朝觐见。

张温此人,不仅相貌堂堂,更是满腹经纶,其谈吐之文雅,犹如春风拂面;对答之流畅,恰似行云流水。每一言每一语皆蕴含着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令在场的旁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就连一向威严的孙权也不禁为之动容,并对他礼遇有加。

待召见结束,张温缓缓步出宫门之时,早已等候在外的张昭赶忙上前,紧紧地握住了张温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夫将这一片赤诚之心交托于你,其中深意,想必你定能明了。”张温微微颔首,表示心领神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孙权便正式任命张温为议郎以及选曹尚书。因其办事得力,深得孙权信赖,没过多久,又再次升迁,被委以太子太傅一职。由此可见,张温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黄武三年(公元 224 年),此时的张温正值三十二岁的壮年之际。他肩负着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使命——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临行前,孙权亲自为他送行,并郑重其事地叮嘱道:“先生此去,路途遥远,实非我本意让您远行啊!只是担忧那诸葛亮不能洞悉我之所以与曹操有所往来的真正意图,故而才不得不委屈先生此番奔波一趟。若国内的山越之乱能够彻底平息,届时,我们便可全力向曹丕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至于作为一名使者所应遵循的准则,便是只需接受既定的命令即可,对于那些无谓的言辞则无需理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面对孙权的殷切嘱托,张温恭敬地回应道:“陛下谬赞了,微臣在国内未曾参与过亲近大臣们的机密谋划之事,对外交往亦缺乏独当一面、随机应变的才能。恐怕难以拥有像张仪那般宣扬我国国威的本领,更无法企及郑国子产那样善于阐释事理的高超水平。然而,即便如此,微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望。”言罢,张温毅然转身踏上了前往蜀国的征程。然而,那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其见识之深远,思考之透彻,令人赞叹不已。他必定能够洞悉您的神明般的思虑以及灵活屈伸的权宜之计。再加上朝廷犹如上天降下的恩惠一般,对局势的把握恰到好处。如此一来,若我们推测诸葛亮内心所想,定然不会存在丝毫的猜疑与顾虑。

当张温抵达蜀国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宫廷,恭敬地呈上了表章。在这篇言辞恳切的表章之中,他这样写道:“遥想古代之时,商高宗在守丧期间依然能够让殷商之国祚得以再次复兴昌盛;周成王尚且年幼之际,便能使得周朝凭借德政而实现天下太平。他们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声名威望更是如雷霆万钧,震彻四海。

而今,陛下您拥有着聪慧绝顶的天资,足以与那些古代的圣贤相媲美。身边又有众多贤良的大臣尽心竭力地辅佐您处理政务,整个朝堂之上可谓是人才济济,精英们就像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样闪耀夺目。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的人们,都纷纷仰望着您的非凡风采,怀着满心的欢喜之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依靠。

我大吴也始终不懈怠,勤奋操练军队,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以此来稳固江南这片广袤的土地。同时,我们殷切期望能与有道明君携手并肩,共同统领天下。愿双方全心全意、齐心协力,一同规划宏伟蓝图,谋求大业成就。正如那滚滚东流的江水一般,一往无前,绝不回头!”只因为战事频繁且激烈异常,我们能够调遣使用的军事力量实在太过稀少,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也只能默默忍受那些卑鄙小人强行施加给我们的莫大耻辱了。为此,特地派遣下官张温前来向您详细说明当前的状况,并转达我方希望保持友好情谊的真诚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