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过后,道武帝对于司马休之未能如约而至感到十分恼怒,并派遣使者前往兖州探寻缘由。当使者遇到司马休之的随从人员时,便急切地询问为何他们没有按照原计划前来。那些随从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魏朝如今威名远扬,势力强盛,正因如此,司马休之将军等人才一心想要归附于您啊!只是中途听到了关于崔逞先生遇害的消息,一时心生不安,所以才改变了主意。”既而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国。”使者返报,拓跋珪[guī]很是后悔杀害崔逞之举。司马休之投奔南燕的详细经过:桓玄将篡→后秦质子→关东募兵→彭城聚故→屯据山阳→击孙无终兵败→欲投北魏→魏杀崔逞,士人心寒→陈留南变卦→东走南燕。“司马休之等数十人”
密谋杀德,逃离南燕
元兴三年(404),刘敬宣、高雅之勾结青州大姓及鲜卑豪帅,准备谋杀南燕主慕容备德,推司马休之为主。备德以刘轨为司空,很宠信他。高雅之想邀刘轨一起作乱,刘敬宣曰:“刘公衰老,有安齐之志,不可告也。”刘雅之还是将计划告知了刘轨,刘轨不从。
不久,刺杀密谋泄露,刘敬宣等往南逃,南燕人收监了司空刘轨,将其杀害,派兵追及高雅之,又杀了他。当时南燕派兵正前往捉拿司马休之,他的马不停嘶叫,于是司马休之上乘马,这匹马向南飞驰而去,逃过了一劫。
小主,
出奔后秦
太尉刘裕使参军檀道济、朱超石将步骑出襄阳。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立桥聚粮以待,道济等积日不至。鲁轨袭击虔之,杀之。裕使其振威将军东海徐逵之统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出江夏口。逵之等与鲁轨战于破冢,兵败,逵之、允之、渊子皆死,独蒯[kuǎi]恩列陈于堤下、勒兵不动。轨乘胜进攻蒯恩军,乘高俯射蒯恩军,矢下如雨,敌方顿时呼声震地,恩整厉将士,置阵坚严。轨军又屡次进行冲杀,敌阵却岿然不动,轨不可将其攻破,于是只能率部退去。
当时雍州刺史鲁宗之听说刘裕发兵攻荆州,从襄阳率部出发,前往与司马休之军汇合,共同屯兵于江陵。休之命文思及鲁宗之子鲁轨帅军前去抵御刘裕部队。三月壬午,刘裕从马头岸渡江,鲁轨及司马文思率四万荆州府军沿着江边悬崖布防,江津岸十分陡峭,壁立数丈,司马休之军沿着高岸布阵迎敌,令渡江的刘裕军无法登岸。刘裕大呼命令建武将军胡籓[fān]率军攀爬上去,胡籓见眼前形势,面色很为难,刘裕对此极为恼怒,命左右录来,准备斩了他。胡籓不受命,回过头对刘裕说:“籓宁前死耳!”胡藩以刀柄凿石,在崖上凿出了一些勉强能容纳手脚放上去的位置,并由此攀登至崖顶。胡藩登顶后就与一些跟他上来的士兵发起拼死攻击,司马文思等难以挡住刘裕军的攻势,稍稍后退。胡藩眼见敌军后退,乘势发起再一次的进攻,司马文思军一时间纷纷溃散,刘裕军于是攻占江陵。休之、宗之等向北逃去,鲁轨留守石城。四月,刘敬宣的参军司马道赐听说太尉裕进攻其族祖司马休之,便与同府辟闾道秀、左右小将王猛子密谋刺杀刘敬宣,意图占据广固来响应司马休之。乙卯,王猛子砍杀了刘敬宣。随后往西投奔司马休之。五月,阆中侯赵伦之、太尉参军沈林子在石城攻破鲁轨守军,轨弃城向北逃去。途中遇上司马休之、鲁宗之赶来的援军,于是和他们一起北撤到襄阳。可到了襄阳城下,鲁宗之的参军李应之却闭门不纳,而蒯恩也随后率军追来。甲午,休之、宗之、鲁轨及谯王文思、新蔡王司马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太守鲁范一同在当地人保卫下出境,北奔后秦。王镇恶等率骑兵追赶,直到边境才悻悻而还。
此外,在后秦这边,姚成王和司马国璠率领着大批援兵风驰电掣般地抵达了南阳城。与此同时,北魏的长孙嵩也马不停蹄地奔赴河东一带。然而,当他们听闻司马休之等人镇守的江陵已然沦陷敌手,并且在与刘裕大军的交锋中惨遭败绩时,无奈之下只能纷纷下令撤军,各自黯然返回自己的领地。
司马休之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后秦的京城常安(也就是如今陕西省西安市,因后秦避讳其先皇姚苌之名而将“苌”字改为“常”)。在这里,后秦皇帝姚兴亲自接见了司马休之,并饶有兴致地向他询问起有关东晋国内局势的种种情况。只见姚兴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地问道:“听闻那刘裕对晋帝尊崇有加,难道其中就没有任何疏漏之处吗?”
听到这话,司马休之顿时怒不可遏,他义愤填膺地回应道:“陛下啊!微臣先前前往都城之时,琅邪王德文曾泪流满面地对我哭诉:‘这刘裕虽表面上侍奉皇上,但实际上对圣上刻薄寡恩,用心险恶至极。’依当前形势推断,国家社稷所面临的忧患恐怕难以预测啊!”姚兴闻听此言,不禁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他当即决定任命司马休之为扬州刺史,希望借助他的才能来稳定局势。
义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此时也是后秦的永和元年),正值金秋八月,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刘裕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建康出发,开启了北伐后秦的征程。与此同时,各路大军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战略计划纷纷行动起来,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向着北方挺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义熙十三年(公元 417 年)的八月辛丑日(初二这天),经过长途跋涉,晋朝太尉刘裕终于抵达了潼关。这座雄关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屹立在大地之上。一到潼关,刘裕便迅速做出部署,他任命朱超石担任河东太守,并命令其与振武将军徐猗之前往河北地区,与早已驻守在此的薛帛会师,然后一同向蒲阪发起进攻。
然而,战争的局势变幻莫测。当朱超石等人与后秦的军队遭遇时,一场激烈的战斗瞬间爆发。后秦方面派出了实力强劲的平原公姚璞以及姚和都前来迎战晋军。双方在战场上杀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可惜的是,最终徐猗之不幸战败身亡,而朱超石则侥幸逃脱,一路狂奔回到了潼关。
在后秦这边,东平公姚赞(原本记作“<言赞>”)得知了晋军的动向之后,心生一计。他派遣深受魏主宠信的司马休之和司马国璠从轵关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往河内。他们此行的目的便是要游说北魏军队出兵,对刘裕的后方进行袭扰和攻击,以此来牵制晋军的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边,当东平公姚赞获知了晋军已经步步紧逼长安的消息后,心中大惊失色。于是,他果断地下令率领军队从定城撤退至郑城(也就是如今陕西省的华县一带)。面对如此局面,刘裕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乘胜追击的绝佳机会。他指挥着大军紧紧跟随在后秦军身后,一步步地逼近了长安。
此时此刻,后秦国主姚泓眼见长安城危在旦夕,但他手中仍掌握着数万精锐之师,自认为尚有一战之力,可以抵御住晋军的猛烈攻势……于是乎,姚泓当机立断,派遣姚丕领军镇守渭桥(此乃位于长安城北之地),以防敌军从此处突破防线;又命胡翼度率领军队驻守石积(地处长安城东北方向),以此形成犄角之势;接着让姚赞统率大军屯守霸东(即霸水东岸一带),构成一道坚固的屏障;而他本人则亲自带领兵马守护逍遥园(该园位于长安城西)。时间来到了八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姚泓最终决定率领满朝文武大臣前往王镇恶的军营,表示愿意归降。至此,曾经强盛一时的后秦政权走向终结。
在后秦覆灭之后,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刁雍、王慧龙以及桓温的孙子桓道度、桓道子、其同族之人桓谧、桓璲和来自陈郡的袁式等数百人纷纷逃离故土,一路北上,向当时的北魏司徒长孙嵩请求投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短短一个多月过后,司马休之便在长孙嵩班师回朝的路途之中与世长辞。得知此事后的北魏朝廷,为了表彰司马休之生前的功绩,特地追赠他为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并赐予谥号“始平声公”,以慰其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