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边,接到消息的殷仲堪眼见局势已经发展至此,知道再也无法拖延下去。于是,他迅速召集手下将领商议对策,并任命桓玄、杨佺期等人作为先锋,率领着庞大的水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此时的司马道子正面临着王恭等各路军队纷纷举起反旗的严峻局面,一时间竟然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紧急关头,朝廷只得任命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担任征讨都督一职,期望他能够力挽狂澜,平息这场叛乱。
时间来到九月辛卯日,司马元显统领着前将军王珣以及右将军谢琰等将领,正式踏上了讨伐王恭之路。与此同时,司马尚之则负责抵御庾楷所部。
在这场战乱之中,司马休之的兄弟们各自拥兵自重。其中,己亥日这天,三弟司马允之与庾楷之子庾鸿在当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最终庾鸿不敌败退而去。紧接着,司马允之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慈湖,在此处迎击庾楷麾下的汝南太守段方。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天,然而段方终究不是司马允之的对手,在激战之后惨遭大败并命丧当场。
乙巳日,桓玄率领大军在白石一带与官军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桓玄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士兵们,一举击溃了官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后,桓玄与杨佺期继续挥师挺进,一路开到了横江这个位于安徽和县东南的长江古渡口。就在这时,原本属于庾楷一方的势力见势不妙,纷纷前来投靠桓玄。而司马休之的长兄司马尚之等人抵挡不住桓玄强大的攻势,只能狼狈败逃。不仅如此,就连司马恢之所统率的水军也未能幸免,在桓玄的猛攻下全军覆没。
丙午日,司马道子亲自率军屯驻在中堂,严阵以待。而司马元显则坚守石头城,以防敌军来袭。到了己酉日,王珣镇守北郊,谢琰则率兵驻扎在宣阳门,做好了随时应对敌人进攻的准备。整个战场形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拼死争斗。平定叛乱之后,道子对参与平叛的众人论功行赏,其中尤以尚之最为出众,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并赐予假节的殊荣。没过多久,尚之又因功绩卓着而晋升为前将军,可谓是春风得意。与此同时,司马允之也得到了道子的赏识,获封吴国内史一职;司马恢之则被委以重任,担任骠骑司马和丹杨尹;至于司马休之,则官拜龙骧将军,兼任襄城太守,负责镇守重要之地历阳(现今位于安徽省的和县)。
时间来到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此时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司马元显趁着父亲司马道子不备,暗中运作,成功地夺取了其父手中的权力,一跃成为东晋朝廷的实际决策者。由于司马休之等四兄弟与司马道子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他们自然而然地都受到了司马元显的倚重。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历阳之战。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正月,司马元显下达诏书,命令西征桓玄。他派遣自己的兄长司马尚之充当先锋部队,同时任命侄子司马文仲为宁远将军以及宣城内史,共同出征。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桓玄毫不示弱,果断率领大军沿着长江东下。当军队抵达姑孰时,桓玄迅速做出战略部署,派遣麾下得力将领冯该直攻历阳。冯该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战术运用得当,他先是派兵成功拦截住洞浦要道,随后又下令烧毁了司马尚之的大量船舰,使得司马尚之的水军遭受重创。在此危急关头,司马尚之并未退缩,他临危不惧,毅然率领着九千人组成的军队在浦上摆开阵势,准备与桓玄的军队展开殊死一搏。话说这局势动荡不安,一方势力派遣了武都太守杨秋驻守于横江之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秋竟然投降了桓玄!这一变故使得司马尚之的军队瞬间陷入混乱之中,士气大挫,最终如决堤之水般自行溃散开来。司马尚之眼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仓皇逃窜至涂中,但终究未能逃脱厄运,不幸被捕并惨遭杀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恰在此刻,司马尚之战败的消息传来,司马休之闻知后毫不畏惧,毅然率领城中仅有的五百名军士出城迎战。可惜天不遂人意,尽管将士们奋勇杀敌,奈何双方实力悬殊过大,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司马休之被迫退回城中,他深知此地不宜久留,稍作休整之后便携带着自己的子侄一同出逃。
一路奔波,历经艰辛,司马休之等人来到了山阳。在这里,他们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先是与桓玄派遣的将领孙无终展开激烈交锋,试图讨伐冀州刺史刘轨。刘轨得知消息后,赶忙邀请敬宣、雅之等同僚共同占据山阳,并亲自统领兵马前去迎击孙无终。怎奈敌人太过强大,几番交战下来,始终无法攻破敌军防线。
而后,众人不得不另寻出路,转而进入昌平涧继续作战。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这次的战况依旧不容乐观,与孙无终一战再度失利。眼看着队伍逐渐离散,大家都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之下,司马休之、高雅之、刘敬宣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一同前往投靠南燕的慕容德,寻求一线生机。
话说这隆安二年啊(也就是北魏天兴初年的时候,公元 398 年),那可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当时,姚兴突然派兵攻打东晋的襄阳戍,这可让戍边将领郗恢着急坏了。他赶忙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地赶往常山王拓跋遵的驻地,紧急请求援兵支援。拓跋遵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敢耽搁,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道武帝。
道武帝听闻此事,沉思片刻之后,便下令让崔逞和张衮代替拓跋遵起草一封回信来答复郗恢。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信件往来之中,却隐藏着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原来啊,一开始的时候,郗恢在写给拓跋遵的信中居然用了“贤兄虎步中原”这样的语句。道武帝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这话简直就是违背了君臣之间应有的体统嘛!于是乎,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要好好教训一下东晋那边,就让崔逞和张衮在回信中故意贬低对东晋君主的称呼,以此作为反击。
谁知道这崔逞和张兖两人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另有想法,他们在回信中竟然称呼对方的君主为“贵主”。这下可好,道武帝看到这封信后更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大声吼道:“朕明明叫你们贬称他的国主来回敬他,结果你们倒好,竟然称呼什么‘贵主’!这怎么能比得上人家直接叫‘贤兄’来得威风呢?”盛怒之下的道武帝哪里还顾得上其他,当即就下旨赐予崔逞死刑。可怜这崔逞,只因一封信中的用词不当,就这样丢了性命,实在令人惋惜不已。而这场因称呼引发的风波,也成为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话题。话说那将军袁虔之、刘寿、高长庆以及郭恭等人,当他们听闻司马休之欲攻打桓玄之时,纷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决定前往为之效力。然而,这场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这数十位英勇之士并未气馁,而是毅然决然地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一同投奔北魏。
道武帝得知司马休之等人有意前来投靠自己时,心中不禁大喜过望。毕竟,这些将领皆是能征善战之人,如果能够收归己用,无疑将大大增强北魏的实力。
然而,就在他们行至陈留南边一带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司马休之心生忧虑和迟疑。原来,他听闻了北方名士崔逞惨遭诛杀之事。这件事令他开始对北魏朝廷产生疑虑,担心自己一行人若是真的前去投奔,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众人的共同商议,他们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分道扬镳!其中,刘轨、司马休之以及刘敬宣选择奔向南方的南燕;而袁虔之、刘寿、高长庆和郭恭则决定前往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