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乔之,南朝宋官员,是徐羡之之子,娶宋高祖第六女富阳公主,官至竟陵王文学。
富阳公主刘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第六女,下嫁徐羡之之子徐乔之。徐羡之谋反,徐乔之及弟弟徐乞奴一同被诛杀。
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史称宋武帝。
刘裕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刘裕就在这里出生。
刘裕出生在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的晚上 ,家里贫困潦倒,母亲在生下他后因病逝世。 父亲刘翘没办法请乳母给刘裕哺乳,曾想要抛弃他,是刘裕的姨母为他哺乳并养育了他。
刘裕长大成人后,身高七尺六寸,有不一般的刚正气概,还有着远大志向,不注重行为,不修养品性,但对待继母很孝顺 。[1]因家境贫寒,刘裕以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他只认识一些文字,为了多赚钱养家而染上赌博的恶习,曾因为赌博樗[chū]蒲(一种棋类游戏)而输光家产,被当时的人鄙视。只有出身琅琊[yá]王氏的王谧赏识他,曾当面称赞他会成为一代英雄 。刘裕后来因赌博欠了刁逵社钱三万(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元),由于长时间还不上,被刁逵抓起来,王谧暗中用自己的钱代他还上,刘裕才得到释放,为此刘裕感恩在心。
镇压孙恩
刘裕刚参军的时候担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起义军领袖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晋朝廷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东南镇压起义军。刘裕后在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十二月,刘牢之率领军队来到吴地,让刘裕带领几十个人侦察起义军的动向。刘裕在侦察时刚好遭遇几千名起义军,陷入死战,后在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其骑兵主力的帮助下得以击退起义军,刘裕乘胜追击收复山阴(今浙江绍兴),孙恩逃跑隐匿到海上。
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五月,风云突变,孙恩率领着他那汹涌澎湃的起义大军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一举攻占了会稽郡,并残忍地杀害了谢琰。一时间,朝野震惊,人心惶惶。然而,正义之光并未就此熄灭。同年十一月,刘牢之挺身而出,再次统率雄师东征,誓言要剿灭孙恩这股祸乱之源。经过一番激烈鏖战,孙恩终不敌刘牢之的威猛之势,只得仓皇败退。此后,刘牢之屯驻在上虞,以防孙恩卷土重来。同时,他派遣智勇双全的刘裕前往句章城戍守。
句章城,这座小城城墙低矮,兵力匮乏,与来势汹汹的孙恩大军相比,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但刘裕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一次又一次地亲率部众冲锋陷阵,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硬是将起义军屡屡击退,使其无法越雷池半步。无奈之下,孙恩只好率众退回浃口暂作休整。
当时参与东伐之战的众多将领们,其麾下士兵军纪涣散,在所经之地肆意劫掠百姓财物、奸淫妇女,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唯有刘裕所统领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宛如一股清流,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隆安五年(公元 401 年)初春,乍暖还寒之时,孙恩贼心不死,妄图一雪前耻,多次调集重兵围攻句章城。然而,每一次进攻都遭到了刘裕顽强的抵抗,均以失败告终。孙恩深知此城难以攻克,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在三月,他改变策略,挥师北进,转而攻打海盐县。见此情形,刘裕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放弃句章城,率军紧追不舍。
海盐县令鲍陋得知刘裕前来驰援,喜出望外,赶忙派出自己的儿子鲍嗣之带领一千名吴地士兵充当前驱部队。然而,刘裕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吴人士兵并不擅长陆地上的战斗,便下令让他们负责殿后。可惜的是,鲍嗣之年轻气盛,立功心切,全然不顾刘裕的军令,执意冲在了最前面。当夜刘裕安排奇兵,加倍购置旗鼓用以疑惑起义军,第二天作战,伏兵出发,孙恩撤退,鲍嗣之连忙追赶却遭遇埋伏而被消灭。刘裕一边后退一边作战,并用计让起义军怀疑还有埋伏而离去。
刘裕后来在海盐县城故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打海盐城,城里的士兵不多,刘裕就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冲出海盐城。起义军因被震慑而溃不成军,大帅姚盛也被斩杀。刘裕虽然接连取得胜利,但考虑到双方兵力差距大,于是佯装弃城逃跑,引诱起义军进入海盐城,趁着起义军放松戒备的时候,刘裕带领士兵发起突袭,大败起义军。
小主,
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沿海路进军,准备突袭丹徒(今江苏镇江)。刘牢之还驻守在山阴,京城震动。刘裕听闻此事,日夜赶路,和起义军同时到达丹徒。当时刘裕和起义军兵力悬殊,加上长途赶路将士疲劳,而丹徒的守军又没有斗志。孙恩率领几万人马击鼓呐喊攻打蒜山,蒜山居民拿起扁担准备抵抗。刘裕带兵出击,大败起义军,孙恩虽然被打败,但凭借着人多的优势径直向京城进攻。因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难以前行,用了十天才到达白石。
不久之后孙恩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向郁泌进攻。八月,朝廷加任命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领水军追击孙恩到郁洲,又大败起义军,逼得孙恩向南逃跑。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又一次打败孙恩。从这以后,他三次交战都取得胜利,俘虏上万起义军,而起义军因为饥饿疾病瘟疫等死了一半以上的人,于是从浃口撤至临海 。刘裕带领水军趁胜追击孙恩,孙恩害怕被抓,于是在临海(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投海自尽。
平定桓玄
为了镇压孙恩那来势汹汹且规模浩大的起义势力,晋朝廷可谓是倾尽了全力,投入了不计其数的兵力与之展开激烈对抗。然而,如此巨大的军事消耗却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京城的防守力量变得异常薄弱,形同虚设。与此同时,远在荆州之地、对江南富庶地区虎视眈眈已久的桓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正月,寒风凛冽,旌旗猎猎作响。骠骑将军司马元显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向西挺进,目标直指桓玄。而另一边,桓玄也毫不示弱,亲自统率着荆楚一带久经沙场的强大军团,一路向南疾驰而去,矛头直指向元显所部。
面对桓玄咄咄逼人的攻势,元显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去抵御。与此同时,年轻有为的刘裕则作为得力助手一同出征,跟随在刘牢之左右。刘牢之率领着麾下的众多将士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最终抵达了溧洲。就在他们严阵以待之时,桓玄的部队如汹涌潮水般涌至。
眼见敌军已近在咫尺,刘裕心急如焚,当即向刘牢之请战,欲主动出击迎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牢之竟然断然否决了刘裕的提议,并心生一计,打算派遣自己的儿子敬宣前往桓玄营地,试图通过谈判求和来化解这场兵戎相见的危机。
对于刘牢之的决定,刘裕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皆表示强烈反对,两人苦苦劝谏,但刘牢之却犹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果不其然,桓玄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强大的军力,迅速突破防线,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京城。得手后的桓玄并未善罢甘休,而是痛下杀手,残忍地处死了元显。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刘牢之,表面上任命其为会稽内史,看似给予了一定官职,实则是明升暗降,趁机剥夺了刘牢之手中握有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