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臣徐道覆

徐氏略记 缓安甫 3473 字 5天前

徐道覆,这位活跃于东晋末年历史舞台的人物,其出生年份已难以确切考证,但据史书记载,他大约生活在公元 4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籍贯为琅邪郡。

徐道覆早年便投身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之中——孙恩卢循之乱。在此乱局中,他不仅是卢循的姐夫,更与其携手并肩,共同举起了反抗朝廷的大旗。

在这场漫长而激烈的战乱历程里,徐道覆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元 402 年,孙恩遭遇惨败后选择自刎身亡,群龙无首之际,众人推举卢循接任首领之位,继续领导起义军对抗东晋政权。随后的几年间,他们四处征战,给东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公元 403 年,起义军气势汹汹地进犯广州地区,徐道覆更是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果敢决断力,成功占据了始兴这一战略要地。六年之后的 409 年,徐道覆与卢循再度挥师东进,直逼建康城。然而,这次进攻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时间来到公元 411 年,此时的局势对于起义军而言已然十分不利。在一次激战中,徐道覆不幸战败,只得率领残部仓皇逃回始兴。但东晋军队并未给他喘息之机,晋将孟怀玉等人迅速追击而至,并一举攻破始兴城池。最终,徐道覆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英勇就义,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公元 399 年,即隆安三年时,时任会稽内史的司马元显做出了一项引发广泛争议的决策:他下令征调那些因三吴门阀免除官奴身份而转变为佃客的众多民众前往建康充作兵员,美其名曰“乐属”。此令一出,顿时激起了当地门阀势力的强烈愤怒与不满情绪。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无疑为后来孙恩卢循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人心惶惶,局势一片混乱。而就在此时,孙恩看准了时机,率领着他的众多追随者们趁机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他们首先将目标瞄准了上虞(现今位于浙江省的上虞地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城池,并残忍地杀害了上虞县令。这一胜利让孙恩的士气大振,紧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向会稽(即如今的浙江绍兴)进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会稽也最终落入了孙恩之手。随着这两场战役的接连告捷,孙恩的部众人数迅速增加至数万人之多。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时,会稽郡、吴郡、吴兴郡、义兴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以及新安郡等地纷纷出现了响应孙恩叛变的人。一时间,三吴八郡全都陷入了叛乱之中,孙恩所领导的起义军规模更是急剧膨胀,其部众数量竟然猛增到了数十万人!

时间来到 402 年(也就是元兴元年),尽管孙恩此前一路势如破竹,但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孙恩无奈选择了兵败自杀。不过,他的残余兵众并未因此溃散,而是共同推举出了卢循作为新的首领。

元兴二年(公元 403 年)正月,卢循和徐道覆再度起兵,入侵东阳。同年八月份,他们又将矛头指向了永嘉。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刘裕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当卢循等人听闻刘裕大军逼近晋安时,顿时感到形势紧迫,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冒险渡海逃往番禺。到达番禺后,他们立即对广州发起攻击,成功驱逐了时任广州刺史的吴隐之。此后,卢循自封为平南将军,掌控了广州的大小事务,并派遣使者前往京城进献贡品。

而当时的朝廷刚刚铲除了桓氏一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各种事务繁忙不堪。鉴于这种情况,朝廷只好暂且任命卢循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以及平越中郎将等职务,同时任命徐道覆担任始兴相一职。

义熙五年(公元 409 年),正值风云变幻之际,刘裕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南燕,整个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就在此时,始兴太守徐道覆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于是赶忙派出使者前去劝告卢循,趁着朝廷兵力空虚之时起兵造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卢循对此竟然置若罔闻,丝毫不为所动。

徐道覆见卢循不为所动,心急如焚。他深知此次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错过,恐怕日后再难有如此良机。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番禺,当面向卢循进言。见到卢循后,徐道覆言辞恳切地道:“大人啊,朝廷一直以来都将您视为心头大患,欲除之而后快。如今刘裕出征南燕尚未归来,正是我们趁机起事、保得一时平安的大好时机!倘若等到刘裕平定南燕之后,他必然会亲自率领军队赶赴豫章,并派遣精锐部队跨越南岭而来。届时,就算大人您有神武之力,恐怕也难以与之抗衡啊!今日这般天赐良机,万万不可错失。只要我们能够一举攻克都城,即便刘裕匆忙赶回,也是回天乏术了。大人若是不同意我的提议,那我只能率领始兴的兵马径直攻取寻阳,独自行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卢循听着徐道覆慷慨激昂的话语,心中虽不情愿如此行事,但又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来阻止徐道覆。无奈之下,他最终还是选择听从了徐道覆的意见,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就此拉开帷幕……

想当年,那徐道覆心怀不轨,暗地里密谋着建造大批战舰。他先是派出手下的人马悄悄潜入南康山,大肆砍伐那些适合用来打造船只的优质木材。然而,这一切都是在秘密进行之中,表面上却是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