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桓玄于公元 369 年降生于琅琊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他的父亲乃是威名赫赫的桓温,其母则是尊贵的豫章公太夫人。桓玄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和能言善辩之才,然而这份天赋却因叔叔婶婶的过度宠溺而滋长了他自负的性格。
在桓玄尚且年幼之时,即宁康元年(公元 373 年),年仅五岁的他承袭了南郡公之爵位,可谓身世显赫。随着年岁渐长,桓玄时常以英雄豪杰自居,渴望能够一展宏图、名垂青史。怎奈天不遂人愿,由于其父桓温在晚年时期曾流露出谋权篡位的迹象,并发表过相关言论,这使得桓玄受到牵连,遭到朝廷的有意疏远,难以获得重要官职与任用机会。
时光荏苒,至太元十六年(公元 391 年),已然二十三载春秋过去,此时的桓玄终于迎来了一次任职的契机——被任命为太子洗马。这本应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放补任为义兴太守。尽管身负官职,可桓玄的仕途之路依旧坎坷崎岖,始终未能得志,心中抱负难以施展。太元十七年(公元 392 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那令人艳羡的官职,踏上了回归封国之路。这位辞官之人便是桓玄。
自弃官而归之后,桓玄心中愤懑难平,遂向皇帝呈上一封疏奏,字里行间皆是其对于所遭受不公待遇的强烈不满和怨怼之情。怎奈这封饱含冤屈的疏奏如石沉大海一般,竟被人暗中压下,未能呈报至皇帝面前。
回到荆州后的桓玄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要知道,桓氏一族在此地可是颇具根基,且长期镇守于此。想当年,荆州之位乃是由桓玄之父桓温担任,其后也多由桓氏家族中的叔父桓冲等一干人等依次继任。时光荏苒,一晃已过四十五年之久,直至后来方由王忱接替此职。
正因如此,现任荆州州长殷仲堪对待桓玄时可谓是毕恭毕敬,但同时内心深处亦充满了恐惧。毕竟桓玄此人天性逞强好斗、蛮横无理。曾经,就在那荆州州政府的办公厅前,众目睽睽之下,桓玄手持长矛,直直地指向殷仲堪的喉咙,摆出一副欲行刺的骇人姿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征虏将军府的军事参议官胡藩目睹此情此景,深知桓玄日后必生祸端,于是赶忙向殷仲堪进言献策,力劝其趁早打压桓玄,以防桓玄将来与殷仲堪反目成仇。可惜的是,殷仲堪对于这一金玉良言竟是置若罔闻,全然不将其放在心上。
崭露头角
隆安二年(398年),桓玄请求担任广州刺史,会稽王司马道子也不愿桓玄长期留在荆州,遂任命桓玄当当交广军区司令官、广州刺史,而桓玄受命却未到任。同年豫州(治所在今天的河南淮阳)刺史庾楷[yǔ kǎi]因司马道子分割他四个郡给王愉而不满,便游说王恭讨伐王愉、司马尚之兄弟。后殷仲堪响应王恭举兵讨江州刺史王愉及司马尚之兄弟,派桓玄与杨佺期一起作前锋,殷仲堪给桓玄五千兵力,抓获王愉。同年9月王恭被杀,庾楷战败便投奔桓玄,王恭死后,刘牢之替代王恭,都督兖[yǎn]、青、冀、幽并徐扬晋陵诸军事。杨佺期、桓玄等上疏为王恭申辩,要求诛杀刘牢之。首都东区卫茂司令桓修(桓冲的儿子,即桓玄的堂兄)向司马道子提出任命桓玄当江州(州政府设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并任命杨佺期接替郗[xī]恢当梁雍秦军区司令长官,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兼雍州(治所设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刺史的意见。10月,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三人在寻阳缔结盟约,殷仲堪推桓玄为盟主。同年桓玄驻屯夏口(湖北省武汉市。江州州政府亦迁至此)以防备杨佺期,又自行任命庾楷为武昌郡(湖北省鄂州市)郡长。在荆州方镇与中枢的两次交锋中,桓玄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门阀子弟,逐渐声名鹊起,并且取得了军事实权。
如此爱惜百姓,这可真是国家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