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豁,表字万同,乃是东莞郡姑幕县人士。他乃中散大夫徐广兄长之子,于南朝宋时期为官。
在其早年生涯中,徐豁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见识。晋安帝隆安末年,他担任太学博士一职,彼时正值桓玄辅佐晋朝之时。在此期间,徐豁还曾出任中外都督这一要职。当时,有一项关于敬礼的规定引起了争议,徐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按照礼仪规范,应向内外武官表示敬意,但太宰、司徒这类职位并不属于军队职务范畴。因此,对于琅邪王不应当施加敬礼。”然而,他的这番言论却触怒了桓玄,桓玄暗中示意中丞将徐豁免职。
幸运的是,随着桓玄最终的败亡,徐豁得以重获启用。朝廷先是任命他为秘书郎,而后又让他相继担任尚书仓部郎、右军将军何无忌的功曹等职务。不仅如此,他还兼任镇南参军以及祠部郎,并先后出任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以及尚书左丞等重要职位。
到了永初初年,徐豁更是得到重用,被委以徐羡之镇军司马及尚书左丞的重任,此外还兼任山阴令一职。值得一提的是,徐豁曾经两次担任中丞,三次出任县令。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总能将各项管理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备受时人的推崇与赞誉。
元嘉五年(公元 428 年),朝廷决定任命徐豁担任持节一职,并负责督导广交二州的各项军事事务,同时授予他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以及广州刺史等官职。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尚未等到正式拜官就职,徐豁就突然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
得知这一噩耗后,太祖文帝悲痛不已,随即下达诏书表示:“徐豁一生为官清廉,克己奉公,在职期间政绩斐然。正因如此,朕才特意擢升他为广州刺史,希望能助其一展抱负。岂料天不遂人愿,他竟英年早逝,实在令朕痛心疾首!现特赐予钱财十万贯,布料一百匹,用以操办丧葬事宜,使其得以安息。”
其主要成就在于为官期间能够尽职尽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元嘉初年,他担任始兴太守一职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任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积极推行各项政策措施,使得始兴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到了元嘉三年(公元 426 年),朝廷派遣大使前往各地巡察,要求各郡县官员详细陈述自身的政绩。在此关键时刻,徐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经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朝廷呈上一份重要的表章,其中包含了他精心总结出来的三条宝贵建议:
第一条建议着重于改善民生问题。他指出应当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合理调整税收政策,避免过度剥削导致民不聊生;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条建议围绕着地方治安展开。他主张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整顿社会秩序;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一方平安。
第三条建议则关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提议增加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更多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才;鼓励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整个地区的文化素养。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郡那广袤无垠的肥沃良田,凡年满十六周岁的武官若要租借耕种,按照规定应当收取租税六十斛之多的大米。而那些年纪处于十五至十三岁之间的,则统一征收租税三十斛大米。不仅如此,每家每户不论其人口数量的多寡,皆需如数上缴相应的租税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