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官员徐宗

徐氏略记 缓安甫 1998 字 5天前

话说那中郎将豫章人士徐宗,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雅士贤才。此人曾亲赴京城,与那孔融相交甚笃,彼此互为知己,情谊深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本应备受尊崇的中郎将,却因放纵其麾下部众而铸下大错。

要知道,中郎将一职在古代可是极为重要且身负重任的武职啊!他们所承担的职责,主要便是统领着皇帝身边最为精锐的侍卫力量,堪称宫廷警卫部队之中的核心将领。这些侍卫们肩负着扞卫皇宫安全、保护天子安危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无比。就如汉朝之时,宫廷宿卫体系严密有序,而中郎将更是在此体系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再从军队职务的视角来看,中郎将的地位着实颇高。他们位处将军与校尉之间,既不像将军那般高高在上、权倾朝野,又非校尉之流仅能统率少量士卒。恰恰相反,中郎将拥有着一定规模的统兵权,可以有效地指挥一部分军队投入作战。每逢战乱之际,中郎将便能率领其所辖部队奋勇杀敌,或是投身于边境防御之战,抵御外敌入侵;亦或参与平定叛乱之举,维护国家内部的安定祥和。

不仅如此,从品秩方面而言,中郎将的秩级大致相当于二千石左右。这般品秩充分彰显出了他们在整个官僚体系之中所处的高位,同时也意味着在军事指挥系统里,中郎将具备着不容忽视的话语权,足以影响战局走势以及战略决策的制定。

只可惜,徐宗虽身为中郎将,身负重任,却未能严于律己,约束好自己的部下。他对部众放任自流,致使军纪涣散,众人皆不遵奉调度节制。最终,这一严重过错引起了时任官员潘濬的震怒,毅然决然地下令将徐宗斩首示众,以正军法。如此一来,这位原本有望名垂青史的中郎将,竟因一时疏忽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孔融,这位闪耀于东汉末年历史天空的名士和文学家,出生于公元 153 年,卒于公元 208 年,字文举,乃是鲁国人士,也就是如今中国山东曲阜一带的人物。他不仅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还曾担任过北海国的国相以及少府等重要职务,因此,世人常尊称他为孔北海或者孔少府。

说起孔融的身世背景,那可是相当显赫。他乃孔子的后裔,具体来说,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家族人才辈出,七世祖孔霸更是西汉时期声名远扬的名臣,甚至还曾担任过汉元帝的老师;而高祖孔尚,则出任过钜鹿太守一职;至于其父孔宙,官职也做到了太山都尉之高位。

孔融在家中兄弟里排行老六,共有兄弟七人。自幼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资,聪慧过人且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极其好学。在他年仅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与几位兄长一同分食梨子,小小的孔融竟主动挑选了较小的梨子,将大个儿的梨让给了自己的兄长们。当被问及为何如此选择时,他天真地回答道:“这样做方才符合孝悌的规矩呀!”这一行为充分彰显了孔融年幼之时便已深植于心的良好品德和谦逊精神。

话说那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年仅十岁的孔融,跟随其父孔宙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繁华热闹的京师洛阳。此时,那位被众人誉为“天下楷模”的名士李膺正担任着河南尹一职。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众多文人士子皆以能够与其结交为无上荣耀之事,于是乎,人们纷纷将前往李府拜访之举美称为“登龙门”。

然而,这李膺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若非当朝名士或是自家的世交亲友,一概不予接见。小小年纪的孔融听闻此事之后,心中不禁充满了好奇。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竟大胆地宣称自己乃是李家的世交子弟,然后便独自一人兴冲冲地上门拜访去了。

当孔融踏入李府大门之时,府中的宾客们见来了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都不由得面露诧异之色。可这孔融却是毫不怯场,面对李膺以及在座诸位宾客的提问,他应答如流,思维之敏捷令人惊叹不已。不仅如此,这小家伙还凭借着一张伶俐的小嘴儿,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让在场的太中大夫陈炜都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境地。最终,孔融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李膺的高度赞赏,一时间,他的名声在洛阳城传扬开来。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延熹六年(公元 163 年)。这一年,六十一岁高龄的孔宙不幸因病离世。当时年仅十一岁的孔融遭此变故,悲痛欲绝。他整日沉浸在哀伤之中,面容憔悴不堪,身体也变得极为虚弱,以至于每次起身站立行走都需要旁人的搀扶才行。孔融的这份至纯至孝之情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就连官府也特意对他的孝行予以了表彰。

兄亡显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