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武将徐琨

徐氏略记 缓安甫 2999 字 5天前

徐琨(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东吴势力将领,孙坚甥,孙策与孙权的表兄弟。徐琨年少时便仕于州郡,随孙坚征战有功,被拜为偏将军。孙坚去世后,徐琨跟随孙策继续征战,并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后来,吴景从广陵归吴,徐琨被任命为督军中郎将。他随孙策攻破庐江,被封为广德侯,并迁至平虏将军。后来,徐琨跟随孙权讨伐黄祖,但在战斗中不幸被黄祖的军队射杀。徐琨是东吴奠基功臣之一,也是孙权的妃子徐夫人的生父。

徐家原本乃是吴郡声名显赫的豪门望族,与同郡的孙家一直保持着紧密而深厚的交往和情谊。徐琨的生父名为徐真,他与孙坚之间关系亲密且友善。孙坚对徐真甚为器重,并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徐真。婚后不久,他们便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徐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孙坚不幸离世。在这之后,徐琨毅然决然地追随着起兵自立的孙策,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

某一日,徐琨与孙策率领军队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樊能、于糜等人,战场设在横江一带。与此同时,他们还进击驻扎在当利口的张英所部。然而,由于当时军队所拥有的船只数量稀少,无法满足作战需求,众人陷入了困境之中。正当大家为此感到焦虑不安时,徐琨的母亲孙夫人恰好在军中。她目光敏锐,思维敏捷,迅速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利用随处可见的芦苇制作成筏子。徐琨听闻母亲的提议后,眼前一亮,立刻将这个想法转达给了孙策。孙策也毫不犹豫地采纳并付诸实践,使得军队得以顺利推进战事。

话说当年袁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任命自己的族弟袁胤担任丹阳太守一职,并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整个丹阳郡。

然而,这一举措却引起了孙策的不满和警惕。孙策深知丹阳郡地理位置重要,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当机立断,派遣麾下猛将徐琨率领大军前去驱逐袁胤。

徐琨不负所望,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很快便将袁胤赶出了丹阳。随后,孙策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徐琨为新的丹阳太守。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吴景恰好从广陵赶来。

原来,吴景之前也曾担任过丹阳太守之职,而且他为人宽厚仁慈,深得民众的拥戴和官吏们的尊敬。如今看到徐琨已经成功收复丹阳,吴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原本被任命的广陵太守之位,毅然回到了吴国。

由于吴景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深厚的人脉资源,再加上他治理地方时的卓越表现,使得吏民们对他思念不已。孙策考虑到这些因素,最终决定顺应民意,重新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徐琨,则被调任为督军中郎将,继续统领军队。

时间来到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此时孙权已经继承父兄基业,开始执掌江东大权。面对庐江太守李术在庐江起兵反叛的局势,孙权果断下令徐琨率军出征讨伐。

徐琨接到命令后,立即整军备战,带领着精锐部队向庐江进发。一路上,他们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敌军多处据点。最终,在一场激烈的决战中,徐琨指挥有方,大破李术的叛军,成功攻占了皖城。

此役过后,徐琨因功获封为广德侯,并升任平虏将军。他的威名传遍了整个江东地区,成为了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在建安八年(公元 203 年)或者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亦或是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 年)甚至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这其中某一年里,孙吴与黄祖势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战况异常惨烈,战场上箭矢如雨般纷飞,喊杀声震耳欲聋。就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征战之中,徐琨不幸被一支无情的流矢射中要害。尽管他身边的士兵们拼尽全力想要救回他们敬爱的将领,但由于伤势过重,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让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长眠在了这片血雨腥风的沙场上。

徐琨一生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名为徐矫,父亲徐琨战死后,他继承了广德侯的爵位。徐矫自幼便深受父亲的影响,胸怀大志且武艺高强。长大后,他投身军旅,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在协助讨伐山越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朝廷封为偏将军。然而命运弄人,徐矫竟比其继母徐夫人更早地离开了人世。令人惋惜的是,他膝下并无子嗣,所以在他离世之后,弟弟徐祚承袭了广德侯的爵位。

徐夫人则有着颇为传奇的经历。她最初嫁给了陆尚,而后改嫁成为孙权的妻子,并成为了孙登的养母。在宫廷之中,徐夫人以其聪慧贤淑赢得了众人的敬重。

而徐祚在兄长徐矫去世后,接过了广德侯的爵位重任。此后,他继续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屡次建立奇功。因其功勋卓着,官职一路高升,最终官至芜湖督和平魏将军,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主,

徐琨作为东吴将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军事方面

徐琨历经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代,参与诸多战役,为孙氏势力开疆拓土发挥作用。在早期对于江东地区的统一进程助力明显,如和孙策一起征战刘繇,帮助孙氏在江东地区初步站稳脚跟。在征伐李术的战斗中,成功平叛,稳定了孙权统治初期的内部局势。

政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