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徐存

徐氏略记 缓安甫 4248 字 6天前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孙皓对此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对何定深信不疑,诸多事务皆放心交由他去处理操办。有一次,何定突发奇想,勒令诸位将领向朝廷进献名贵犬种。一时间,各种珍稀名犬纷至沓来,其中一只狗的价格竟然高达数千匹绢帛之巨!而那用于拴系狗儿的缰绳,亦是价值不菲,足足要价一万钱!更有甚者,每只狗均需配备一名士兵专职看守照拂。这些狗平日里的任务便是捕捉野兔以供宫廷厨房之用。如此荒唐之举,自然引得众人群情激愤、怨声载道。可叹那孙皓昏聩不明,反倒觉得何定忠心耿耿、勤勉尽责,甚至不惜将其封为列侯,真可谓是非不分、赏罚失当!

建衡二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年份。当时,少府李勖位高权重,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而备受人们敬重。然而,这却引起了何定的嫉妒与怨恨。

何定此人,心胸狭隘且阴险狡诈。只因李勖拒绝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其子,他便心生毒计,妄图置李勖于死地。于是,何定捏造事实,诬告李勖枉杀无辜之人冯斐。

这一诬陷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之上掀起轩然大波。昏庸无能的皇帝孙皓听信谗言,竟未做深入调查,便下令将李勖及其家属处以极刑。一时之间,忠臣含冤,正义蒙尘。

同年九月,孙皓又假借打猎之名,派遣何定率领五千精兵强将前往夏口。明面上看,此次行动只是一次普通的狩猎之旅,但实际上却是暗藏玄机。原来,孙皓真正的目的乃是图谋夏口督孙秀。孙秀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深知若落入孙皓之手,定然难逃厄运。无奈之下,他只得仓皇出逃,投奔晋国以求自保。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凤皇元年。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定长期以来所犯下的种种邪恶奸秽之事终于大白于天下。面对如山铁证,他无从抵赖,只能俯首认罪。最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恶人被依法诛杀。

孙皓对何定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认为他的罪恶行径简直与昔日的奸臣张布如出一辙。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警示世人,孙皓特意下令更改何定之名为何布,使其臭名昭着,遗臭万年。

孙秀乃是三国时期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的孙子,亦是长水校尉孙泰之子。他和吴末帝孙皓属于堂兄弟关系。以下便是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

在那风云变幻的东吴时期,孙秀早年便担任了孙吴的前将军一职,并兼任夏口督这一要职。在此期间,他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治理有方,使得辖区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在当地颇具威望,深受民众爱戴,其所施之恩泽更是广为传颂。

然而,正因为他作为宗室至亲且手握重兵驻守在外,这一情况逐渐引发了孙皓内心的不安与猜忌。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吴建衡二年(公元 270 年)的九月。当时,孙皓派遣心腹何定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前往夏口一带狩猎。明面上看似只是一次寻常的围猎活动,但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正是暗中谋划对付孙秀。无独有偶,此前民间也曾有过关于孙秀迟早会遭人暗算的流言蜚语四处传播。

当这些消息传到孙秀耳中时,他顿时惊恐万分,方寸大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为求自保,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孙秀毅然决然地带上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数百名亲信亲兵(亦有一种说法称其带走了多达两千余名部曲),匆忙踏上了投奔西晋之路。

当孙皓得知孙秀投降西晋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认为孙秀此举乃大逆不道之举。盛怒之下,孙皓下令将孙秀的姓氏改为厉姓,以此来表示对他背叛行为的严惩与唾弃。从此,孙秀便以厉秀之名开始了他在西晋的新征程。

在西晋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充满故事的时代。

晋泰始六年(公元 270 年)的寒冬腊月,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就在这寒冷的十二月里,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秀正式向晋国投降。消息传来,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

晋武帝司马炎听闻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悦。他深知孙秀的归降对于晋国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削弱吴国的实力,更能增强晋国自身的力量。于是,司马炎毫不犹豫地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并赐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同时册封其为会稽公。

司马炎对孙秀可谓是恩宠有加,不仅在官职和爵位上给予了丰厚的赏赐,更是对他关怀备至,深加安抚。为了进一步拉拢孙秀,司马炎甚至将自己的小姨子蒯氏许配给了他。如此一来,孙秀便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愈发尊崇。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吴国的灭亡,孙秀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尽管他曾经备受器重,但在新的局势下,他还是被降职为伏波将军。不过,好在他的开府待遇依旧不变,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小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来到了永宁年间(公元 301 年至 302 年)。此时的孙秀已经步入暮年,身体日渐衰弱。最终,他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与世长辞。为了表彰他过往的功绩,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以告慰他的英灵。

孙秀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西晋时期的兴衰荣辱。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孙秀投降西晋后对西晋局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政治方面

短期影响:晋武帝司马炎对孙秀十分看重,任命其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这种优厚的待遇向外界展示了西晋对东吴降将的接纳和安抚态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东吴人士归降西晋,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东吴的内部团结和抵抗意志,对西晋最终统一东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影响:孙秀在西晋后期成为赵王司马伦的重要亲信和谋士,在八王之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加速了西晋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混乱。他不仅不劝司马伦救助太子司马遹,反而劝司马伦陷害司马遹,导致司马遹身亡,随后又鼓动司马伦篡位,尊晋惠帝为太上皇,使得八王之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和混乱,西晋的政治局势彻底失控,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军事方面

短期影响:孙秀作为东吴的前将军、夏口督,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和经验,他的投降可能为西晋带来了一些有关东吴军事部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情报,有助于西晋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提升西晋军队的作战效能。

长期影响:在八王之乱期间,孙秀凭借与司马伦的关系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力,他的军事决策和指挥对西晋军队的战斗力和战略布局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面对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联合声讨司马伦时,孙秀的应对措施不当,导致司马伦军队兵败,进一步削弱了西晋的军事力量。

社会文化方面

民族融合方面:孙秀作为南方人,在西晋朝廷中任职,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带来了东吴地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等,与北方文化相互影响,丰富了西晋社会的文化内涵。

士族关系方面:孙秀投降后,因其是亡国宗室,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这反映了西晋时期士族之间的地域歧视和阶层隔阂。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晋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为后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

江东鼠辈,子孙如此,不亡何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