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并无直接流传的《奔孔伷自表》全文,但根据许靖的生平事迹推测,其主要内容可能是许靖在因堂兄许玚与孔伷共同谋划进攻董卓而害怕被诛杀,奔往孔伷处时,向孔伷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解释自己前来投奔的原因,表达对孔伷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当时局势的看法等。
《因众瑞上言》
这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众人的上言。文中指出曹丕篡弑汉室,窃据神器,酷烈无道,致使天下人鬼忿毒,都思念刘氏。如今祥瑞频现,如黄龙见武阳赤水,关羽围樊、襄阳时襄阳男子献玉玺等,且各种图、谶也都有明征,表明刘备承汉之正统,应当即皇帝位,以继承二祖,绍嗣昭穆,众人还表示已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请求刘备在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
《与曹公书》
许靖在信中向曹操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困境。他感慨世路艰难,祸乱频生,自己为了躲避战乱逃窜到蛮夷之地已达十年,期间历经艰辛,如在会稽时受袁术之乱影响,被迫南渡到交州,途中经过万里,不见汉地,漂泊风波,绝粮茹草,死伤大半。到达交州后又遭遇苍梧诸县夷、越蜂起,元贤被害,老弱并杀,自己也疾病缠身,亲人大多离世。他还提到自己虽想回归朝廷,但荆州水陆无津,交部驿使断绝,益州又有峻防,无法前往。最后,他表达了对曹操的思念和期望,希望曹操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自己归死国家,解除逃亡之负。
人物评价:
宋忠: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
诸葛亮: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sǒng]动宇内。
法正: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
陈寿:许靖夙有名誉,既以笃厚为称,又以人物为意,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廊庙器’也。[4]
孙盛:夫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故必以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然后可以延视四海,振服群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靖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dài]为衅首,安在其可宠先而有以感致者乎?若乃浮虚是崇,偷薄斯荣,则秉直仗义之士,将何以礼之?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
许靖为汉末三国蜀汉重臣名士,早年与许邵齐名,后经辗转避难多地,入蜀后先事刘璋,后归刘备,任重要官职,虽曾有争议之举,但因善品评人物、奖掖后进,于蜀汉政权有一定影响力,年迈仍活跃于朝堂。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是东汉末年着名的人物评论家。以下是他的生平事迹:
许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识,尤其对人物品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天赋。十八岁时,召陵人谢甄见到他,就赞叹其为希世出众的伟人。他喜欢读书,爱好三史,重视名声,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经他赏识和引荐的樊子昭、虞永贤、李淑才、郭子瑜、杨孝祖、和洽等最终都成为了名扬当世的贤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许劭与堂兄许靖在当地创办了“月旦评”,每月初一,兄弟二人都会对乡党人物进行品评,他们的评价公正而犀利,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的优劣,其评语甚至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仕途和社会声誉。
司空杨彪辟许劭为掾,许劭不就,朝廷拜为鄢陵令,举为方正、敦朴,又以公车徵召,许劭都不应命。许劭认为当时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打算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于是南到广陵郡。
许劭到广陵后,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但许劭感到不安,渡江到曲阿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刘繇对许劭十分崇拜,曾因担心许劭笑话而未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对抗孙策。兴平二年,孙策击败刘繇,许劭与繇南奔豫章,后卒于豫章,时年四十六。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家世富有,常周济他人而不求回报。曾在汝南界中,将自己的车子送给因车子坏了而停滞在道路上、要去远方赶赴老师丧礼的陈国张季礼,且未留姓名。他坚守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任命,后因河南种拂举荐成为功曹。在种拂询问是否答应阳翟黄纲占山泽的要求时,刘翊建议拒绝。种拂听从其言,并举荐他为孝廉,但他未接受。
后来颍川黄巾军起,郡县饥荒,刘翊救济数百人。汉献帝迁都西京后,他被举荐为上计掾,因贼寇猖獗,交通阻隔,他夜行昼伏到达长安,皇帝下诏表彰并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散尽珍宝,只留车马赴任。出关几百里后,他用马换棺木收敛病死在路旁的士大夫,又杀驾车的牛救旧友,最终与众人饿死。
周毖,表字仲远,乃是汉阳人士(也有说法称其乃武威人氏)。他身为豫州刺史周慎之子,在东汉末年声名显赫,堪称一代名士。
话说那中平六年,时局动荡不安,董卓趁势而起,独揽朝政大权。此人心狠手辣,却又善于笼络人心。他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拉拢一些有声望的名士为己所用。而周毖因其才华出众和家族背景,顺理成章地被董卓委以重任,担任了尚书一职。
与此同时,还有城门校尉伍琼以及议郎何颙等一众名士,皆因自身名望颇高且颇具见识,深得董卓的信任。这几人时常聚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共同决定天下之士的任免升迁之事。他们致力于革除那些贪污腐败、昏庸无能的官员,并大力提拔和举荐那些胸怀大志却郁郁不得志之人。
在周毖等人的精心谋划之下,董卓采纳了他们的诸多建议。一时间,许多贤能之士得到了重用:颍川的荀爽、韩融、陈纪等纷纷被任命为公、卿、郡守;韩馥获封冀州牧之职;刘岱出任兖州刺史;张咨成为南阳太守;孔伷则当上了豫州刺史;张邈亦荣任陈留太守……如此种种举措,使得董卓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张,其威望也日益增长。然而,这看似繁荣昌盛的表象背后,实则隐藏着无数的危机和阴谋。
话说那袁绍,因着废立之事跟董卓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便匆忙逃离至冀州以避祸端。这董卓眼见袁绍竟敢公然与之作对且逃窜而去,心中自是恼怒万分,当即打定主意要悬赏缉拿此贼。
然而就在此时,周毖和伍琼以及议郎何颙三人却暗自筹谋起来,决心要助袁绍一臂之力。于是乎,他们寻得机会面见董卓,并如此这般地劝说道:“大人啊,这废立之事乃是关乎社稷之重大决策,又岂是寻常人等所能轻易领会得了的呢?那袁绍不过是个见识短浅之人,不识大体,只因心生恐惧才会选择落荒而逃罢了,其实并无其他深意呐!倘若此刻对其通缉过急过重,恐怕反倒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变故呀!想那袁家四世三公,累世积德,恩泽广布四方;其门下弟子以及旧时属吏更是遍布天下各处。若是袁绍借此机会大肆招揽各路豪杰之士,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到时候众多英雄好汉必然会顺势响应,纷纷揭竿而起。如此一来,整个山东地区恐怕都不再是您所能掌控得住的啦!故而依小臣们之见,倒不如暂且赦免于他,再赐予其一官半职,让他担任某个郡守之职。这样一来,袁绍定会感恩戴德,庆幸自己得以幸免罪责,自然也不敢再生出什么事端来了。”
董卓听了这番话,略作沉思,觉得似乎颇有几分道理。毕竟眼下局势尚不明朗,若真把袁绍逼入绝境,万一他果真如周毖等人所言那般兴风作浪起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思及此处,董卓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不仅赦免了袁绍之前所犯之罪,还特意任命他为渤海太守一职,并加封其为邟乡侯。
初平元年,风云突变,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乱世之中,袁绍和韩馥等一干豪杰纷纷在关东起兵,他们高举义旗,目标直指那专横跋扈的董卓。消息如疾风般传到了董卓耳中,他听闻袁绍率众而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无名怒火。
董卓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他认定周毖和伍琼二人背叛了自己。原来,当初董卓刚入朝之时,正是周毖与伍琼向他进言,应当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之士。董卓当时对此言颇为赞同,心想如此行事定能笼络人心,也不会招致天下人的反感。可如今,这些经他俩举荐之人竟然一个个都举起反董大旗,怎能不让董卓心生疑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二月,董卓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迁都长安。然而,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的极力反对。他们深知迁都之举将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但董卓心意已决,丝毫不听劝告。最终,黄琬和杨彪因为忤逆董卓之令而遭罢黜官职。
就在此时,周毖和伍琼挺身而出,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董卓放弃迁都的念头。董卓本就对他俩心怀不满,此刻更是怒不可遏。只见董卓圆睁双眼,满脸怒气地对着周毖和伍琼大声吼道:“想当年,我董卓刚刚踏入朝堂之际,尔等便建言要选拔贤良之士为官。我董卓对二位之言深信不疑,一心只想顺应民心。未曾想到,诸位所荐之人在走马上任之后,竟无一不是纠集兵力前来攻打于我。我董卓自问从未亏待过你们,不知究竟何处得罪了你们!”话音未落,董卓大手一挥,喝令左右将周毖和伍琼推出斩首示众。可怜这两位曾经深得董卓信任的大臣,就这样含冤而死,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荀爽,这位出身于东汉望族“颍川荀氏”的人物,其家族背景可谓显赫非凡。他乃是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荀卿的第十二世孙,也是东汉名士荀淑的第六个儿子。荀家兄弟共有八人,个个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被誉为“荀氏八龙”。而在这八位兄弟之中,荀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
自幼,荀爽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卓越的学习天赋。当他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读《春秋》和《论语》这样深奥的经典着作,其聪慧程度令人惊叹不已。太尉杜乔在偶然间见到年少的荀爽之后,不禁对他大加赞赏,并断言此人将来必可成为他人的师表。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慧眼识珠,极力举荐荀爽为至孝之人,于是朝廷授予他郎中一职。然而,荀爽却并未因此满足,而是毅然决然地上书朝廷,恳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弘扬孝道等重要事务当中。随后,他竟然舍弃官职,转身离去,毫不留恋官场的名利与浮华。
此后不久,不幸遭遇了党锢之祸,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荀爽选择隐居于茫茫大海之上,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后来,他又辗转南下,来到了汉水之滨。在接下来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荀爽始终专注于着书立说,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仕途经历:
自党禁得以解除之后,朝廷中的五府纷纷向他发出了征召令。其中,司空袁逢更是亲自察举他为有道之士,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殊荣,他却并未应命前往。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此时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般骤然爆发,而这也使得党禁彻底解除。然而即便局势发生了这般重大的变化,他依旧没有响应那些接踵而至的征召。
直至汉献帝初年,权倾朝野的董卓力荐他出任平原相一职。可未曾想到,他还未来得及到任,就再次接到了新的任命——被征为光禄勋。而当他踏入光禄勋府邸仅仅三日之后,竟又获得擢升,一跃成为了司空。从接受平原相的任命到晋升为司空,整个过程竟然只用了短短九十三天!如此火箭般的升迁速度,自然引来了众多君子的讥讽之声。
初平元年,荀爽伴随汉献帝一同迁都长安。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董卓的残暴行径,心中悲愤不已。于是,他暗中与王允等人谋划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期能够铲除董卓这个奸贼,拯救汉室于危难之中。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荀爽却不幸染上重病,并于同年五月与世长辞,享年仅六十三岁。
学术成就:
荀爽博学多才,广泛涉猎群书经典,对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以及《春秋》都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尤其是在古文经学方面,他更是造诣颇深,堪称一代大家。其一生笔耕不辍,着述颇丰,留下了诸如《礼》《易传》《诗传》等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学术着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