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该是宾主尽欢而结束的宴席,因为朱祁镇的突然吩咐而被打断,六人面面相觑,隐约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原本的几分醉意顷刻间便消失不见。
按理说酒后难免糊涂,这个时候忽然召见平日里需要议政的大臣们,只怕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想要瞒天过海。
果不其然,殿内能够插手政事的只有朱祁镇和王振,其余宫人都已经退下。
如今的内阁首辅杨士奇顿感不妙,和旁边多年同僚的杨溥对视一眼,已经有了默契。
不管朱祁镇提起什么,先想办法糊弄过去再说。
朱祁镇因为饮酒而有些晕眩,但心中还惦记着武举的事情,好在王力早就已经送茶上来,朱祁镇漱了漱口,自觉意识已经清醒不少,便开口道:“朕传你们前来是有一条政令要颁布,早已准备妥当,你们都看看。”
朱祁镇说罢,王振已经拿着朱予焕先前准备好的武举草拟方案交到了六人手中。
听朱祁镇如此说,先前那不祥的预感算是有了印证,六人面面相觑,只好按照朱祁镇的要求,翻看起了手中的文章,杨溥迅速过目一遍,总觉得行文有几分熟悉,但又和他预想中的作者不大相同。
这份文书写得格外详细认真,各类措施写得十分完善,除了简单的参照过去武举留下来的旧例,更是在此基础上完善许多,譬如要增加实战的考验,沙盘模拟、双人或多人对战,更是将已经开始修城墙的团营也一并拉了过来,力求能够筛选出有真材实料的学子。
但正因如此,武举才难以施行。
朱祁镇对武举的期望在于选拔和培养更多的武将,更重要的是,朱祁镇的选拔是要绕过勋贵,另开门路。
这对于当初跟随朱棣一起靖难的武勋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人多了就会产生竞争,当初祖宗们拼了命挣来的家底,却要让一些外来人瓜分原本只属于圈子内的利益,换成是谁都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