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刘永泉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17年,从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求学之路解码
刘永泉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永泉是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的。
在本科阶段,他系统学习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为日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搭建了坚实的知识框架,同时也培养了他对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初步认知和专业兴趣。
刘永泉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这期间,他进一步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了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他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攻克复杂的航空发动机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永泉还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
在博士阶段,他聚焦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拓展了他的知识边界,提升了他的创新能力,使他能够站在行业前沿,为推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在不同阶段的求学过程中,刘永泉院士不断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研究环境。
从本科的基础学习到硕士、博士的研究探索,他实现了从知识接收者到知识创造者的思维转变,培养了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北航的学习期间,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术氛围让他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实践,他熟练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为其日后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在北航的学习经历,使他有机会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他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日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求学过程中,刘永泉院士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这些师生情和同学谊不仅在学习期间给予他帮助和支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成为宝贵的人脉资源。
老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帮助。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刘永泉分配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工作。
1990年,刘永泉回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主持科研设计工作。
20世纪90年代起,刘永泉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所长。
2023年11月,刘永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永泉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刘永泉初到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从基础工作干起,得以全面了解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流程、工艺和技术细节。
他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其专业成长的基石。
他参与“昆仑”发动机研制,在无数次试验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这段经历使他深入掌握了发动机研制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永泉回到研究所主持科研设计工作,开始在技术层面发挥主导作用。
他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科研项目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国产航空发动机使用中的振动问题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刘永泉担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所长等职务。
在管理岗位上,他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资源,合理安排科研任务,有效推动项目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