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从安徽合肥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空间机器人专家刘宏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546 字 6天前

刘宏担任哈工大德宇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主任,以及后来担任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他负责整合中德双方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空间机器人技术创新。

他带领团队取得系列成果,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

刘宏担任哈工大校长助理,后又兼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他在管理岗位上,能从学校和学院层面整合资源、制定发展战略,为科研创造更好条件。

同时,他领导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了整体学科实力,也锻炼了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有利于统筹大型科研项目和团队。

刘宏担任哈工大副校长,在更宏观层面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为学校科研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这些经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他后来的科研提供更广阔视野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他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助力他成为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刘宏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空间机器人专家,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机器人灵巧手,假手等方面研究。

刘宏院士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国内第一个仿人机器人灵巧手,具有力矩、位置、温度、指尖力等多种感知功能,填补了中国在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的空白。

刘宏院士团队研制出微型力矩传感器并运用到灵巧手上,欧洲宇航局、美国布朗大学以及中德多家大学等都成为该微型力矩传感器灵巧手的用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宏院士主持研制出中国首台空间机器人,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实验室。

这些成果为中国空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国家空间安全和在轨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宏院士领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问天舱机械臂,在2022年成功发射入轨,圆满完成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科学载荷照料等多项任务,展示了中国在空间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

刘宏院士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时,提出了宏微操作器系统的理论,即用宏操作器实现大范围、粗精度等运动,用机器人末端微操作器实现精密微细操作。

刘宏院士出版了《仿人型假手及其生机交互控制》专着。

在《载人航天》《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航空学报》等期刊发表了《空间机械臂技术发展综述》《天宫二号机械手关键技术及在轨试验》《空间机械臂技术综述及展望》等多篇高水平论文。

此外,刘宏院士团队在纳米递送与治疗等医工交叉领域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如发展了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智能递送系统,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及其引发的慢性肾病,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科研之路解码

刘宏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他荣膺院士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

在机器人灵巧手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个仿人机器人灵巧手及配套微型力矩传感器。

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他在机器人基础技术创新的卓越能力。

这种开创性成果是院士评选中衡量科研原创性与引领性的关键指标。

在空间机器人技术方面,刘宏院士主持研制国内首台空间机器人并成功应用,以及参与问天舱机械臂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航天领域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他的这些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展现了刘宏院士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力,符合院士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层面的责任担当。

在学术理论上,刘宏院士提出宏微操作器系统理论,出版专着、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构建起系统的学术体系,在学界树立起权威地位。

这些成就体现刘宏院士深厚学术造诣,为同行广泛认可与引用,是其学术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最后,刘宏在医工交叉领域成果,拓展了他的科研边界,展现他跨学科创新能力,符合当下多学科融合推动科技发展的趋势,全方位展示了刘宏院士在不同领域纵横捭阖的科研实力。

后记

刘宏院士的出生地安徽合肥,其文化底蕴、科教氛围,在刘宏心底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为其成长提供了滋养。

求学过程中,他在国内大学接受扎实的专业学习与海外前沿学术浸润,既筑牢他的学术根基,又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从业之路上,早期他在国内外积累经验,后续借联合实验室、管理岗位整合资源,提升了他的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力,为科研创造条件。

科研之路上,他获得机器人灵巧手、空间机器人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他服务国家航天,彰显其技术实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