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灭佛事件,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演进的一次重大浩劫,也称“会昌法难”。
后代佛教徒将其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以及之后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那么,武宗为什么要灭佛?其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是什么?
大唐在建国之初,是个对宗教相当宽容的王朝,不仅佛教进入史上最为鼎盛时期,出现了玄奘、鉴真、一行等举世闻名的高僧。
其他宗教,比如中国本土的道教,以及从西方传入的祆教、景教,在长安这座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中,也都各有信徒、互不干扰。
而大唐历代帝王大都是些多宗教信仰者,在崇信佛教的同时,并不影响他们对其它宗教的信仰,释迦摩尼与太上老君平分秋色、和平共处。
佛陀、道士成为朝中权贵争相拉拢的座上宾,甚至许多高僧、道士可以自由出入守卫森严的宫禁,替帝王祈福消灾、答疑释惑。
不过总体上看,由于道教需要精通占卜测算、炼制丹药、望山看水等众多技能,对文化层次有着一定要求,进入门槛较高,受众相对较少。
而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主张放下执念皆可成佛,民间信徒显然更多。
至于景教、祆教以及其它宗教,由于传入时间不长,更难与佛教相抗衡。
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女皇执政期间,佛教发展的更加繁荣。全国各地寺院遍布,长安、洛阳更是拥有众多规模豪华、堪比皇宫的大型寺院。
佛教的畸形繁荣极大提升了僧尼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事生产,无需缴税、服劳役,还占据着大量良田,有佃农替他们劳作,有杂役替他们照看生活,俨然成为一个掌握有大量财富的庞大特权阶层。
朝中权贵以及富商大贾,纷纷将自己的亲戚子弟送往寺庙剃度,打着修行的名义享受各种红利。
玄宗以后,大唐人口一度猛增至五千多万。与之相反,朝廷手中掌控的耕地却大量集中在权贵手中,致使大唐自开国之初就实施的均田制濒临崩溃。
玄宗对此有所察觉,曾三度下诏抑制佛教规模,禁止王公贵族将田宅私自改成寺院,但收效甚微。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衰落,财政捉襟见肘,历任帝王都在为钱发愁。武宗执政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此武宗在即位之初,就对佛教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