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算力调度优化小组’。”
秦念的目光坚定,
“由我们‘星火’牵头,联合各应用单位的核心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提交的重大计算任务进行‘预诊断’和‘再优化’。
不是简单地给时间片,而是深入到算法层面,帮助它们更好地适配‘星河二号’的架构,甚至重构部分代码,挖掘并行潜力。”
苏清河教授第一个表示赞同,他拍着桌子:“好!念念这个思路对头!
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更不能让金饭碗被当成大锅饭来用!
这就好比给了他们一台光刻机,我们不能只让他们用来刻印章,得教会他们怎么造芯片!这个小组,我参加!”
李文军也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可以基于‘星河二号’的监控接口,开发一套精细化的算力审计和任务剖析系统,实时评估每个任务的资源利用效率,找出瓶颈。”
吴思远沉吟道:“这需要极深的跨领域知识。我们的工程师要懂计算机架构,还要能理解核物理、流体力学、气象学……”
“所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秦念接过话,“这会倒逼我们的团队成长,成为真正理解应用需求的系统级专家。
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为未来设计更强大的‘星河三号’、‘四号’积累最宝贵的一手需求。”
赵康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智慧和激情的伙伴,心中的压力稍减,豪情渐生。
“就这么定了!成立算力调度优化小组,秦念任组长,苏老、文军、思远你们作为核心顾问,再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
我们不仅要提供算力,更要输出使用算力的‘方法论’!”
接下来的几周,“星火”研究所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
秦念带领的优化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与各应用单位派来的技术骨干泡在一起,一行行代码地分析,一个个算法地讨论。
机房里彻夜灯火通明。
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星河二号”内部成千上万个计算核心的负载情况、数据流的走向、缓存命中的效率。内部运作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清晰可见。
核物理所的那个原本需要六十三小时的模型,在经过算法重构和任务分解后,预估时间被压缩到了四十一小时。
当这个数字出来时,来自核物理所的那位年轻博士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看着秦念和“星火”工程师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太……太神奇了!”他语无伦次,
“我们之前只想着让机器跑得更快,从没想过我们的‘马车’可以改成‘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