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塞北的来信(2015年11月5日)

「第二天,我没直接去找孙副厂长理论。我先去找了咱们厂里几个技术最牛、也最认死理的老八级钳工师傅。我请他们喝酒,没提新工艺,就拿出几件用不同工艺(包括咱的新工艺)处理过的同规格刀具样品,让他们‘盲测’性能。老家伙们眼睛毒啊!又是敲击听音,又是上磨床试切,最后结果毫无悬念,新工艺处理的样品性能全面碾压!特别是抗崩刃性,老张头直竖大拇指:‘铁柱,这玩意儿,神了!’」

王铁柱的描述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李玄策仿佛能闻到那晚的酒香和听到老工人们惊讶的赞叹。

「有了老师傅们的‘权威认证’,我底气足了。再去找孙副厂长,我不再空谈理论。我把他带到车间,当着他面,用老工艺和新工艺处理的刀具,同时加工一块超高强度的特种合金。结果一目了然:老工艺的刀干了不到一半就崩刃冒烟了,新工艺那把,顺顺当当干完活,刃口还锃亮!我又拿出老张头他们签了字的测试记录。最后,我盯着孙副厂长的眼睛说:‘孙厂,时代不一样了!过去的老黄历,撑不起现在国家要造的大飞机!《韩非子》都说了,世道变了,事情变了,咱们的准备和方法也得跟着变!守着老一套,不是稳妥,是拖后腿!咱们工人,得对得起国家给的任务,更得对得起子孙后代!’」

王铁柱这段话写得掷地有声,李玄策仿佛能听到他当时那带着浓重东北口音、却又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

「嘿!你猜怎么着?孙副厂长那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最后憋出一句:‘那就……先小范围试试!不过王铁柱,出了岔子,我唯你是问!’」

信到这里,王铁柱的字迹都飞扬起来,透着扬眉吐气的快意。

「玄策兄,这帮‘老顽固’的门,算是让我用老祖宗的智慧和硬邦邦的事实,撬开了一条缝!但我知道,这还只是开始。地方上那些阻力,光靠我们厂自己,还是有点吃力。所以,我厚着脸皮,把第一批试制出来的、性能最好的几片样品(就是包裹里那个),寄给你看看!我知道你忙,但这事关重大,关系到咱们国家高端制造能不能迈过这道坎!恳请老同学,想想办法,给这新工艺的推广,再搭把手,加把劲!」

小主,

信的末尾,王铁柱的签名力透纸背,带着殷切的期盼和沉甸甸的信任。

李玄策放下信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胸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为老同学遭遇阻力的愤懑,更有为他运用智慧、巧妙破局的欣慰和自豪。那份“世异则事异”的智慧,他曾在书房里与王铁柱探讨过,如今真的被这位扎根基层的老同学活学活用,成了打开僵局的钥匙!

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那个包裹严实的防震气泡膜。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硬质塑料样品盒。打开盒盖,几片约莫火柴盒大小、泛着冰冷金属幽光的特种合金刀片,静静地躺在黑色绒布衬垫上。刀片形状各异,有的薄如蝉翼,边缘锋利;有的厚重沉稳,带着复杂的几何刃口。它们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最纯粹的工业力量感。李玄策拿起其中一片,入手冰凉沉重,指尖能感受到金属致密的质感。在窗外透进来的阳光下,刀片表面呈现出一种极其细腻、近乎完美的晶粒结构,光洁如镜,边缘处更是闪烁着一种锐利到刺目的寒芒。他虽然不是材料专家,但多年在重大装备领域的经验让他一眼就看出,这绝非寻常之物!这冰冷坚硬的金属里,凝结着王铁柱和工友们的心血,更承载着国家高端制造突破瓶颈的希望!

他凝视着手中的刀片,又看了看桌上那封沾着油渍的信,眼神变得无比凝重。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牵涉利益调整,都伴随着守旧思想的阻力。王铁柱在基层的艰难,正是国家转型升级阵痛的一个缩影。

没有犹豫,李玄策坐回书桌前,铺开一张素雅的宣纸信笺。他提起一支小狼毫,蘸饱了浓墨,略一沉吟,笔走龙蛇:

「铁柱吾兄:来信收悉,如闻兄声,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兄于困局之中,以古之智勇,破守旧之藩篱,以实绩服众,弟深感钦佩!《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兄解其精髓,活用于斯,实为楷模!样品已见,寒光凛冽,结构精妙,实乃国之重器所需!兄之赤诚,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弟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