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郊,一座掩映在苍翠松柏林间的古朴院落,今日气氛迥异于往日的幽静。这里正是新近启用的国家安全战略智囊团核心驻地——“集贤苑”。厚重的朱漆大门无声开启,一辆辆外表低调的黑色轿车鱼贯驶入,碾过青石板铺就的甬道,停在古木参天的庭院深处。
主议事厅“明志堂”内,气氛庄重而凝练。深红色的环形会议桌光可鉴人,映照着屋顶精巧的藻井彩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上好宣纸的墨香,与现代智能会议系统散发的微弱电子气息奇异地交融。三十余位智囊团成员已然落座,他们年龄各异,气质不同,有白发苍苍、目光如炬的学界泰斗,有年富力强、锋芒内敛的少壮派精英,也有几位身着便装、气度沉稳的实务派官员。他们彼此间或低声寒暄,或默默审视着面前的材料,空气中无形的思想火花仿佛在无声碰撞。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主位——那个身着深青色立领中山装、身姿挺拔如松的身影上。李玄策端坐主位,面前摊开着一份手写提纲,墨迹遒劲。他并未急于开口,只是目光沉静地缓缓扫过全场,那目光并不锐利逼人,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穿透表象,洞察每个人心中的思量。被他目光掠过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背脊,收敛了杂念,整个议事厅落针可闻。
“诸位同仁,”李玄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特的共鸣感,瞬间压下了所有细微的杂音,“今日,是我们国家安全战略智囊团首次全体聚首。集贤苑,集的是诸位的经世之才,明的是为国谋策之志。”他略作停顿,目光如古井深潭,映照着在场每一位精英的面容。
“我们身处何世?”他抛出一个宏大的问题,却并不等待回答,自问自答,“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日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暗流汹涌,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之错综复杂。科技裂变、格局重塑、思潮激荡,此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的声音微微上扬,每一个字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涟漪。
“面对此局,我们当以何立身?以何谋策?”李玄策的指尖轻轻点在桌面那份手写提纲上,上面清晰地写着几行古语,“窃以为,当以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之战略智慧为根柢,汲其精髓,赋予时代新义。”他抬眼,目光深邃,“《周易》有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唯变所适’四字,便是我们应对变局的核心心法!识变、应变、求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稍作停顿,目光转向坐在他右手侧第一位的李长庚,微微颔首,随即又环视全场:“又如《管子》所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此‘轻重之术’,强调掌握关键、固本培元、积蓄力量、凝聚人心。今日之‘仓廪’,在于科技自主、金融安全、人才高地;今日之‘牧民’,在于护佑民生、凝聚民心、把握战略主动!我们的研究,当以此为底蕴,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既要仰望星空洞察大势,更要脚踏实地务求实效!”
开场白掷地有声,将古老智慧与当今世局、国家战略无缝衔接,为整个智囊团定下了高远而务实的基调。会场内一片肃然,所有成员都感受到了这位首席顾问深厚学养与宏大格局所带来的震撼与压力。
“下面,”李玄策的目光再次落到李长庚身上,带着明显的郑重与托付,“请我们智囊团的首席战略科学家,李长庚博士,做首场主旨报告:《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演变与我国‘非对称’赶超路径》。”
在众人聚焦的目光和低低的议论声中,李长庚缓缓起身。他换上了一身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的疲惫被一种沉静而专注的光芒所取代。他走到发言台前,没有立刻打开讲稿,而是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个薄薄的、边角已经磨损的牛皮纸笔记本,封面是褪色的斯坦福大学徽标。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
“诸位同仁,”李长庚的声音平和,带着学者特有的清晰逻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国口音余韵,“很荣幸在此分享我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他翻开那本陈旧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英文公式、图表和批注,纸页已然泛黄。
“过去三十余年,我身处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漩涡中心,”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仿佛穿透了时空,“亲眼目睹了技术霸权的残酷角力与格局的深刻重塑。当前格局,可用‘三极鼎立,壁垒高筑’概括。”他身后的巨大电子屏幕同步亮起,清晰展示出复杂的全球科技产业链图谱和专利壁垒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