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刺骨的严寒与焦灼的等待中,艰难地爬行到了1月23日。广州站,这座被冰封的庞然大物,非但未能疏通,滞留的旅客人潮竟如滚雪球般突破了五十万大关。巨大的广场早已水泄不通,人群如同被冻结在巨大琥珀里的微缩景观,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白色的霜气,每一次挪动都伴随着脚下冰层令人心悸的碎裂声和沉闷的摩擦声。饥饿与寒冷,如同两条无形的巨蟒,缠绕着每一个人。官方设立的临时热水供应点前排起蜿蜒的长龙,蒸汽在寒风中迅速消散,杯口的热气如同短暂易逝的希望。压缩饼干和自热军粮的发放点更是人潮汹涌,维持秩序的喇叭声嘶力竭,却常常被淹没在人群不安的涌动和孩童虚弱的哭声中。
然而,在这片冰封的绝望之海深处,一丝微弱的、却异常坚韧的暖流,正悄然涌动,扩散。
它的源头,是一个裹着深蓝色羽绒服、围着鲜红围巾的少年——李天枢。
三天前,他挥舞着父亲试验的“破冰铲”在人群中开路的画面,已被一些旅客用模糊的手机镜头捕捉下来,连同他那条火焰般的红围巾,成了这场灾难中一个微小却鼓舞人心的符号。但此刻,李天枢带给这片冰原的,是更实际的温度。
他不知从哪里找来几块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碎片——大约是车站广告牌或指示牌的残骸——又拆解了自己背包里备用的几个充电宝,用随身携带的强力胶带、细铜丝,甚至是从站内小卖部买来的锡箔纸,笨拙而专注地拼凑着。他将这些零碎固定在几件厚实的旧毛衣内侧,再用细绳紧紧绑扎。一件件臃肿、怪异,却闪烁着金属和硅片光泽的“马甲”,在他冻得通红的小手中诞生。
“试试!阿姨,试试这个!”李天枢踮着脚,将一件刚做好的“马甲”塞给旁边一位抱着婴儿、瑟瑟发抖的年轻母亲。女人将信将疑地看着这怪模怪样的东西,在周围人好奇的目光下,还是把它裹在了瑟瑟发抖的孩子和自己身上。
奇迹,在冰冷的空气中缓慢发生。
那几块不起眼的太阳能碎片,贪婪地捕捉着南方冬日偶尔穿透云层的、稀薄却宝贵的阳光。虽然微弱,但持续转化的电能,通过简陋的导线,流向他拆解后重新连接的充电宝加热模块。很快,一种稳定的、不烫手却足以驱散刺骨寒意的暖流,从马甲内部渗透出来,温柔地包裹住了母亲和怀中婴儿冰冷的身体。婴儿的哭声渐渐微弱下去,小脸不再青紫,竟在温暖的包裹中沉沉睡去。年轻母亲疲惫绝望的脸上,泪水混合着冰霜滑落,她紧紧搂着孩子,说不出话,只是用力地向李天枢点头,眼中是劫后余生般的光芒。
这一幕,如同投入冰湖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迅速扩散的涟漪。
“那小孩做的衣服真能发热!”
“太阳能?用太阳光取暖?”
“快看!那孩子又在做了!”
求生的本能和对温暖的极度渴望,压倒了所有的迟疑。人们自发地围拢过来。有人递上废弃的硬纸板、塑料片——权当简陋的支撑骨架;有人翻找出携带的备用充电宝;甚至有人贡献出自己厚实的围巾、毛线帽作为内衬材料。李天枢成了临时的“技术指导”,他蹲在冰面上,小脸冻得发青,却异常专注,用冻得不太灵活的手指,一遍遍演示着如何连接导线,如何固定电池片,如何确保热量能均匀传递。他解释得并不十分清晰,但那份专注和手中那件确实在发热的“成品”,就是最好的说明书。
简陋的“太阳能融冰马甲”如同燎原的星火,在绝望的冰原上迅速复制、传播开来。虽然工艺粗糙,外观丑陋,效能也参差不齐,但那份由微弱电能转化而来的、切实可感的暖意,成了五十万滞留旅客心中最珍贵的火种。车站的角落、避风的廊檐下,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披挂”着这种奇特的装置,它们像一块块拼凑起来的、移动的暖色补丁,顽强地对抗着无孔不入的严寒,点燃了人群中微弱的希望和互助的温情。
京畿,国安部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监控墙上,广州站的混乱依旧触目惊心。但李玄策鹰隼般的目光,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片灰白冰冷中,悄然出现的、星星点点的异样“光斑”——一些旅客身上多出了奇怪的、闪烁着金属或深色板片的“装备”。尤其是当他看到实时画面中,一个裹着类似装置的妇女怀里的婴儿不再哭闹,安稳睡去时,他心中猛地一动。
几乎同时,一条来自现场便衣观察员的加密简报闪烁在他的专用屏幕上:
目标区域(东南广场)发现异常:少年李天枢(您之子)利用废弃太阳能板及充电宝自制简易加热马甲,效果显着,已在局部旅客中自发仿制扩散,暂缓冻伤危机。
简报末尾附了几张模糊但足以说明问题的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