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酥油灯塔(4月20日 全国哀悼日)

李天枢抹了把额头的汗,小脸上满是专注和不服输的劲头:“怎么不行!我爸说过,最简单的结构往往最稳固!你们看,这样交叉,这样固定……”他一边说,一边麻利地用铁箍将两根钢筋十字交叉绑紧,动作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条理。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小时候翻看父亲旧相册时,看到的一张泛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父亲站在一个同样由钢筋简易搭建的、形似了望塔的结构旁,背景是汹涌的洪水。那是1995年,父亲参与防汛抢险时设计的临时观测台。

“我爸当年在发大水的时候,就用这个办法搭台子看水情!稳得很!”李天枢的语气带着骄傲。他手上的动作越来越快,指挥着小伙伴们递钢筋、拧螺丝。少年们的疑虑渐渐被他的自信和清晰的指令驱散,笨拙却认真地配合起来。汗水混着尘土,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留下道道痕迹。

钢筋塔架在少年们的努力下,一点点向上延伸,虽然歪歪扭扭,结构却透着一股奇特的、源于实践经验的稳定感。塔基逐渐成型,李天枢爬上去加固最高点的连接处,粗糙的钢筋边缘猛地划过他撑在横梁上的手掌外侧。

“嘶!”他痛得倒抽一口凉气,缩回手一看,一道不深但颇长的口子渗出血珠。旁边的小伙伴惊呼着要去找纱布。

“没事!小口子!”李天枢眉头都没皱一下,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方洗得发白的手帕——那是母亲方清墨给他的,右下角用深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朵小小的、精致的茉莉花图案。他看也没看,就用这手帕胡乱地按在了伤口上,止住血,然后继续全神贯注地拧紧最后一颗关键的螺丝。

就在这时,一阵直升机的轰鸣由远及近。一架运输机在临时开辟的降落点掀起漫天尘土。舱门打开,一个密封严实的金属箱被迅速抬了下来,直接送到了方清墨和央金所在的位置。

“轴承到了!”工程师惊喜地喊道。箱子打开,里面是十几个保养得极好、泛着金属冷光的精密轴承。其中一个工程师拿起一个,仔细端详,惊讶地发现轴承的内圈上,竟然精细地刻着一圈圈古朴而神秘的螺旋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符咒。

“咦?这刻痕……好像是辟邪的纹样?不是标准件啊?”他疑惑道。

旁边的老技术员凑过来一看,恍然大悟:“我认识这纹路!当年在沈阳厂进修时见过!这是王铁柱师傅那批‘问题轴承’!98年那会儿,他带的徒弟在加工时不小心刻上了这些花纹,按标准是次品,但王师傅觉得这花纹有意思,像是老辈人说的‘挡煞’纹,就坚持当备用件留了下来,没报废!没想到……今天用上了!” 历史的巧合,带着一丝冥冥中的暖意。

央金看着那刻着“辟邪”纹路的轴承,眼中充满了敬畏。她小心翼翼地将爷爷的转经筒核心拆下,在方清墨和工程师的指导下,将那个神奇的轴承安装进去,再将一盏特制的、光源更强的酥油灯固定在轴承延伸出的支架上。

“方院士,好了!”央金的声音带着激动和期待。

方清墨深吸一口气,启动了微型电机。轴承发出极其轻微而稳定的嗡鸣,开始高速旋转。固定在支架上的酥油灯随之转动起来!柔和温润的金色光芒,瞬间被拉成了一道稳定、明亮、不断旋转的光环!像一个小小的金色太阳,在这片悲伤的土地上冉冉升起!

“成了!光信号稳定!”工程师看着监测仪,激动地喊道。

央金看着那旋转的光环,仿佛看到了爷爷的转经筒在佛前虔诚地转动。她伸出冻得通红的小手,轻轻推动了一下改装后转经筒的主体,让它也缓缓转动起来。她仰起脸,对着那旋转的光环,用尽全身力气,带着虔诚和希望喊道:

“经筒转一圈,电波走千里——!”

清脆的童音穿透寒冷的空气,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周围点亮其他酥油灯的人们,无论是藏族同胞还是各地赶来的救援者,都被这声音感染。一盏,又一盏……更多的特制酥油灯被点亮,按照方清墨预设的方位摆放。很快,在玉树这片巨大的废墟之上,七组由旋转光环和固定光点组成的阵列,清晰地勾勒出了北斗七星的形状!一座由信仰、智慧、记忆和希望共同构筑的“酥油灯塔”,在哀悼日的晨光中,巍然点亮!

小主,

李玄策不知何时已来到现场。他远远地看着那片由灯光组成的、象征指引和希望的北斗,看着在灯光下忙碌的妻子、兴奋的央金,还有远处那个由少年们搭建起来的、歪歪扭扭却异常坚固的钢筋信号塔。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塔尖——儿子李天枢正像只小猴子一样灵活地爬到最高处,准备安装最后的信号接收器。

李玄策迈步走了过去。他脚步沉稳,受伤的手臂垂在身侧,每一步都踏在冰冷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