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风云·会 (11月15日)

初冬的寒意已悄然渗透进京城的肌理。

李玄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灰白的天际线和光秃秃的枝桠在冷风中摇曳。

一场关于地球未来的无声战争正在哥本哈根酝酿,而他敏锐地嗅到,某些势力正试图将古老的地脉力量编织进这场现代博弈的阴谋之网。

当“环保”成为武器,“科学”沦为工具,真正的威胁往往藏在最光鲜的口号之后……

十一月的风,带着初冬的锐利,刮过京城的大街小巷。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不甘心地贴在冰冷的柏油路上。清晨七点,天色还带着沉沉的灰蓝,李玄策家的厨房里却已是一片暖融的忙碌景象。

“爸爸,你的粥。”小女儿安安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把一碗熬得稠糯的白粥推到李玄策面前,大眼睛里映着厨房顶灯的光。大女儿念墨正利落地把煎得金黄的荷包蛋和几碟小菜摆上餐桌。妻子林薇解下围裙,看着丈夫眼下的青黑,无声地叹了口气,递过去一杯刚冲好的热牛奶。

“谢谢我的宝贝们。”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揉了揉安安柔软的头发,又对念墨和林薇笑了笑。那笑容是真实的,却也像蒙着一层薄薄的倦意。他端起碗,热粥的温度透过瓷壁熨帖着手心。国庆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虽已过去月余,但后续的波澜远未平息。牺牲战友的名字刻在心里,伤员的康复需要跟进,敌人复杂网络的梳理更是千头万绪。昨夜在部里待到凌晨,审阅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背景的厚厚一沓国际情报摘要,此刻一碗热粥下肚,才稍稍驱散了骨髓里渗出的寒意。

“昨晚又熬到几点?”林薇在他身边坐下,语气是关切的责备。她拿起一个还温热的馒头,细心地掰开,夹了些清爽的酱瓜丝进去,递给他。

“还好,看材料看得忘了时间。”李玄策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酱瓜的咸鲜混合着麦香在口中散开,驱散了最后一点困顿。他目光扫过餐桌上的家人,念墨安静地吃着,眉宇间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国庆当日过度消耗灵力后的疲惫;安安则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要排练新年节目的事。这份触手可及的安稳,是他在惊涛骇浪中搏杀的全部意义。他顿了顿,状似随意地问:“对了,薇薇,今晚老周他们那个同学小聚,还是定在‘老地方’?”

林薇立刻会意。所谓“老地方”,是西城一条胡同深处、门脸不起眼却颇有口碑的私家菜馆,环境清幽,说话方便。老周是李玄策大学同寝的兄弟,如今在地方一个地级市分管工业和环保。“嗯,周凯电话里特意说了,地方没变。他这次是来部委跑个项目审批,正好几个在京的同学攒个局。还有张鹏,你记得吗?当年总跟你辩论那个,现在在一家挺大的环保基金会做项目总监,好像也去。哦对,刘颖可能也来,她在疆省基层干了快十年了,这次回京探亲。”

李玄策默默记下这些名字。周凯,地方官员,接触的是最一线的产业转型阵痛和环保压力;张鹏,环保NGO(非政府组织)人士,能听到国际环保圈层的声音和某些微妙的资金流向;刘颖,扎根边疆,她的视角带着风沙的粗粝和边民的体温。这看似平常的同学聚会,瞬间在他脑中铺开一张无形的信息网络。他点了点头,声音温和:“好,知道了。晚上我尽量早点过去。”

国安部大楼,肃穆而高效。李玄策刚走进他那间宽大却绝不奢华的办公室,秘书便跟了进来,低声汇报:“部长,长庚教授那边请您方便时过去一趟,说‘风车模型’的初步模拟结果出来了,有些‘有趣的扰动’。另外,三局的王处刚送来一份加急简报,关于近期欧洲几个激进环保组织异常活动的关联分析。”

“知道了,我这就去实验室。”李玄策脱下大衣挂好,端起桌上那杯永远温度刚好的浓茶,啜饮了一大口。苦涩的茶香瞬间提振了精神。李长庚口中的“有趣扰动”,往往意味着需要高度警惕的异常信号。

国家前沿交叉科学实验室深处,恒温恒湿的环境与窗外的萧瑟恍如两个世界。巨大的环形屏幕几乎占据了整面墙,此刻上面正运行着一个极其复杂的三维动态模型。流动的蔚蓝色代表大气环流,蜿蜒的金色、青色脉络象征全球主要地脉能量流动,而在中国西部、北美中部、北欧等区域,点缀着一些缓缓旋转的、半透明的白色风车群图标。

李长庚教授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站在屏幕前,指尖在悬浮的控制面板上快速点划、缩放。模型上,代表青海某处实验性大型风电场的白色图标区域,其下方一条纤细却明亮的金色地脉支流,正随着风车图标的旋转速度加快,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如同受惊水蛇般的扭曲波动。而波动产生的细微涟漪,正沿着地脉网络,极其缓慢却清晰地扩散开来,影响了周边区域模型中标示的“生物迁徙路径预测线”和“局部气候微调指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