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隐约明白蓝玉的心结,暗忖:或许也与颖国公死在他之前有关?若蓝玉是先走的那一个,自然不会有这些感慨。但颖国公等勋贵接连丧命,对蓝玉触动极深,也让他往日张扬的性子收敛许多——若再不谨慎,颖国公的结局便是前车之鉴。
想通此节,何秋对蓝玉叹道:
“唉,我觉得我大明如今还缺了样东西啊!”
蓝玉感到困惑,为何话题突然转到这里?不是正在商议对策吗?
但他还是顺着话问道:“是什么?”
“兵书啊!”
“开平王、中山王戎马一生,可惜未能留下兵书,若再拖延下去,恐怕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蓝玉眼中闪过光芒,对啊!我可以借返乡闭门着书为由!
而且何秋的话确实触动了蓝玉,他姐夫英雄一世,若没有兵书传世实在说不过去。
若能借此名义脱离朝廷纷争,实在是上策,连朱元璋也难以阻拦。
蓝玉欣喜地拍了拍何秋的肩膀,“好小子,这个人情我记下了!”
随即匆匆离开燕王府,看样子是要面见朱元璋。
第221章 全身而退的蓝玉
朱元璋收到蓝玉的奏折,沉思许久,最终长叹一声,准奏了。
朱元璋心知蓝玉此时提出闭门着书,意在退出朝堂纷争,或许还因太子逝世而心灰意冷。
蓝玉自陈年近五十,多年征战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每逢阴雨便旧伤作痛,这些情况朱元璋早有耳闻。
而蓝玉提出要为姐夫常遇春和自己整理兵书,确实触动了朱元璋。
常遇春堪称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却英年早逝,子嗣又不甚成器,唯有常茂此次敲登闻鼓让朱元璋另眼相看。
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未能传承,常茂兄弟都不通兵法,由蓝玉这个小舅子来整理兵书倒也合情合理。
朱元璋找不到阻拦的理由,况且他也看出朱允炆似乎不愿与常蓝两家亲近。
虽然朱元璋希望朱允炆多与他们往来,毕竟这两家本是太子一系最有力的支持者,又是掌握军权的武勋。
但不知何故,朱允炆表现得十分勉强,即便有所接触也流于形式。
若长此以往,为巩固皇权,朱元璋恐怕只能对常蓝两家痛下杀手。
如今蓝玉如此识趣,急流勇退,朱元璋念及故去的常遇春和原太子妃常氏,也该准奏。
只是这样一来,朱元璋不得不为朱允炆的未来担忧。若手下全是文臣,没有武勋支持,对天子绝非好事。
乱世起家的朱元璋深知,手握兵权才有底气,单靠文臣毫无用处。
如今朱允炆等于自断一臂,致使文臣独大,而锦衣卫经此次清查也已势力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