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比例: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她不再依赖“适量”、“少许”这样的模糊词汇。对于固定大小的陶坛,她精确规定了:
· 食盐用量:写明具体重量(她用戥子称量后换算成大家熟悉的“捧”、“撮”等约数,但也强调最好能找到小秤核对)。
· 紫苏粉用量:明确一小坛需用多少(她用带来的小勺作为量具标准,并留下一些标准勺)。
· 其他香料(如用于雪里蕻的花椒):也明确数量。
入坛与封存: 详细写下铺一层菜,撒一层盐和香料,层层压实的步骤。强调最后需用洗净、煮沸晾干的卵石压顶,确保菜蔬完全浸没在自然析出的卤水和后续添加的盐水中。坛口需密封良好,置于阴凉通风处,并记录了大致所需的发酵天数范围。
她写得极其认真,字迹虽不华丽,却工整清晰。遇到不确定如何表述能让婶子们更好理解的地方,她会停下来思索,或者出去找李婶她们实际操作一下,找到最贴切的描述。写完初稿,她又反复检查、修改,确保没有歧义,流程环环相扣。
最终,她誊抄了四份,每一份都包含了紫苏萝卜和雪里蕻两种腌菜的详细制作标准。
带着这四份还带着墨香的“规程”,她再次将四户人家召集起来。
“各位婶子、嫂子,”她将写满字的纸分发给她们,神色郑重,“光靠脑子记,难免有疏漏。我把腌菜的每一步该怎么走,都写在这上面了。大家不一定全认得字,但可以让家里认字的娃儿念给你们听,或者互相问问。关键的地方,我都尽量写得明白。”
妇人们接过那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纸张,表情各异。李婶眯着眼努力辨认;张嫂子直接让旁边看热闹的半大儿子念出来;王婆则小心地抚摸着纸张,仿佛这是什么宝贝;孙寡妇默默地将纸张折好,紧紧攥在手心。
沈微婉没有指望她们立刻完全掌握,她逐条解释,遇到关键处,再次亲自示范。她特别强调:“这方子上的数,是底线,只能严守,不能随意增减。盐少了菜易坏,多了过咸;紫苏粉多了味道冲,少了不香。咱们要的,就是那个刚刚好的‘清白滋味’。”
建立严格验收制度。
解说完标准,沈微婉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标准立下了,咱们就得按这个来。以后每次交货,我会亲自验收。”
她宣布了验收的具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