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三国时代有一种机巧设备已经存在了,那就是投石车。
投石车在三国时代被叫做霹雳车,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亦称“抛车”。指在车上用粗竹将石块抛击出去;作为攻坚的手段。
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抛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
也就是说投石车是这个时代应有的产物,制造和使用它并不违反袁尚穿越后的规则。
原史中,曹操是率先使用,而且大规模使用投石车,并且得到良好效果的诸侯,官渡之战,用霹雳车打破了袁绍的万箭齐发的远程攻击压制!
但是在袁尚穿越的这条时间线上,曹操的谋士刘晔也曾经研制出霹雳车,想用之攻打邺城的城池。怎奈那个时候,黄月英和她的墨工坊用制造的远程弩机,以及能够引火燃烧的箭矢,一顿猛烈输出,把霹雳车尽数击中并焚毁殆尽!导致曹军失去了攻城战中的大杀器。
投石车有个问题,就是太过笨重,想在攻城战之中,对城楼上的敌军士兵进行抛射打击,需要十分巨大的投石车!宋代的《武经总要》也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可射90步(合140.85米)。
墨工坊倒是能够研发和制造出这种大小的投石车,但是十分笨重,运输这个环节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把这么大的又笨重的机械从黎阳郡制造,再经过黄河运到白马,再运输到陈留郡前线,的确是非常艰巨的一项工程。
不过黄月英是一个天才,她麾下的墨工坊匠人也都是奇思妙想的能工巧匠,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研究出一套能够制造和运输这种超大型投石车的方法:
小主,
第一步,拆解投石车:首先需要将每座投石车逐步拆解成几个部分,包括主体结构、弹弓、车轮等。随后把工人把这些部分分别装车和运输。黄月英亲自上阵,对拆解后的部件进行包装和标记,确保每个部件都能够被正确识别和保护。墨工坊的工人会使用绳索、布料等材料来包装和防护,防止下雨使得投石车的零件不能使用。
第二步,运输: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墨工坊自己出资并在黎阳郡吴氏的大力资助下,雇佣牲畜拉车或人力推车来搬运拆解后的投石车。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稳固固定,避免损坏或丢失。吴苋和吴芫几乎是倾尽家资购买无数的牛马来运送这些投石车零件,并且还要配备力夫和牛马的粮食。黄月英不惜重金把袁尚过年期间获得的金银珠宝贡品换成银钱购买和制造投石车设备,以及发放给工人和匠人银钱工资。
第三步,渡河:墨工坊的匠人们还依照古籍,研究出大型浮桥,负责把这些极其沉重的投石车装备运过黄河!(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春秋时期《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在国外,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修建过浮桥。)
第四步,保护和保密工作:大型投石车是可以解决攻城战的大杀器,此物一出,别说是陈留郡,就连许昌也守不住!但是投石车本身十分脆弱,全部都是木质结构,中间有些地方是用铁钉铁链等金属进行连接。所以一旦对投石车使用火攻焚烧,哪怕只是损坏一个零件,整台投石车就不能使用了!所以,袁尚要严防死守曹军的小股敌人来偷袭运输投石车的运输队!
袁尚干脆就用一万千华北铁骑来进行护卫!而且交给甘宁、刘辟、龚都三将。而且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运输到陈留郡城外,一旦出现牛马牲畜短缺的情况,立即用战马拉这些战略物资!就算累死战马也在所不惜!
同时,袁尚用剩余的一万五千华北铁骑封锁陈留郡以北的区域,组成了三道封锁线,严格保密陈留郡以北的军事信息!柯比能负责第一道封锁线,不管是军人还是老百姓,过了线就射杀!曹军小股军队就直接歼灭。侯成和成廉负责第二道防线。宋宪和魏续负责第三道防线!袁尚的命令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一个人给陈留郡的曹军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