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生平略记

徐氏略记 缓安甫 6187 字 5天前

徐偃王乃是西周周穆王时期徐国的第三十二代国君,他所统领的区域覆盖了现今鲁苏沿海一带广袤的土地。这位国君以自己的国家“徐”作为姓氏,名为诞。而追溯到久远之前,他的祖先竟是赫赫有名的五帝之一——少昊。

话说在遥远的夏朝时期,有一个已然雄踞在东方的强大部落,人们称之为东夷。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皋陶,属于嬴姓一族。传说中,皋陶曾经承蒙部落联盟领袖舜的赏识与信任,被委以掌管刑法的重任。皋陶育有一子,名曰伯益。这伯益更是非同凡响,因为协助大禹成功治理洪水,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嘉奖,特将其子若木分封至徐地,并在此建立起了徐国。从此之后,这个部落便拥有了新的名字:徐夷、徐戎或者徐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徐国就这样代代传承,历经 44 世君主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周敬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 512 年)时,最终被吴国所覆灭。从最初立国到走向终结,徐国共存在了长达 1600 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悠悠岁月里,徐国的疆域大致涵盖了今天的淮河和泗水一带,其都城则修建在了如今邳州境内那座闻名遐迩的梁王城遗址之上。这座古老的城池见证了徐国无数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

话说那徐国的悠悠历史,传到了第三十二世的时候,这一代的国君便是声名赫赫、威震四方的东夷盟主——徐偃王。

关于这位徐偃王即位的传说,可谓是充满了神秘色彩。据说当时第三十一世的徐君后宫中有一名女子,历经十月怀胎之后,终于到了分娩之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宫女生下的竟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婴儿,而是一枚巨大的肉卵!徐君见状,心中大惊,认定此乃不祥之物,于是当即下令让人把这枚肉卵丢弃到水边去。(相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说周人的祖先等)

可就在这时,一件奇事发生了。徐君家中养着一条名叫鹄苍的狗,这条狗不知为何对这被遗弃的肉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竟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地跑到水滨,将那肉卵给衔了回来。回到府中后,鹄苍用锋利的牙齿咬破了卵皮,只见里面赫然躺着一个男婴!而这个男婴,正是日后成就一番霸业的徐偃王。

根据旧时的方志记载,这位徐偃王自出生起便有着与众不同的相貌。他的眼睛无法像常人那样收缩自如地观看细小的物体,但却能够极目远眺,望见远方的景象。荀子曾经对此注释道:“因其体态后仰,故而称之为偃。”

因为鹄苍冒险衔卵救下了徐偃王,所以徐偃王对它一直心怀感激,并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就这样,鹄苍一直在徐偃王身边生活,直至终老。这段神奇的传说不仅为徐偃王的身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根据古老的地方志记载:“那只名叫鹄苍的神犬将要死去之时,头部竟然生长出了犄角,身后还长出了九条尾巴,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龙啊!人们将它埋葬在了徐里这个地方,至今那里还有一座坟墓留存着。”因为安葬这只神犬的地方,以前被称为“龙墩”,所以又叫做“鹄苍冢”,不过当地的普通老百姓更习惯称之为“狗坟”。

之所以会把葬犬之处称作“龙墩”,原因就在于鹄苍临死的时候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变成了拥有九条尾巴的黄龙。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才获得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生活在徐里的百姓们对于鹄苍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崇拜之情。他们坚信鹄苍乃是吉祥的象征,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人们始终虔诚地祭祀着它,向它祈求保佑这片土地上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人都能过上平平安安、吉祥如意的日子。世世代代以来,人们不断地为鹄苍冢填土加高,使得这座陵墓得以保存完好。时至今日,“龙墩”遗址依然高耸于泗洪县陈圩乡的大地之上。

虽然那些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传说众说纷纭,难以全部取信于人,但是从这些传说能够经久不衰这一点来看,足以反映出徐偃王在当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由衷尊敬。

王道渐渐衰落,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之中,徐戎这个部落逐渐崛起,并成为了东夷族群里实力最为强大的存在。他们雄踞一方,掌控着淮水和泗水流域一带广袤的土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东方霸主。

回溯到周朝初年的时候,徐戎多次与淮夷联手合作,共同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周王朝。周武王成功灭掉商朝之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诸侯,让他继续统领殷商旧都周边的地域。同时,周武王还派遣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以及霍叔武率领军队驻扎在距离殷都不远的地方,严密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三监”。

然而好景不长,周武王驾崩之后,他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承了王位。由于周成王年纪尚小,无法亲政理政,所以周武王在临终之前,特意嘱托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公来代替成王处理朝政事务,代为摄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此时,心怀不轨的纣王子武庚妄图复辟商朝,他巧妙地利用了管叔鲜和蔡叔度对于周公摄政心生嫉妒这一弱点,暗中勾结在一起。不仅如此,武庚还派出使者积极联络徐戎、淮夷等各个部落,密谋策划起兵反叛周朝。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周公旦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毅然决然地两次率军东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平息了战乱,镇压了叛乱。

在这次东征的过程中,周公旦所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并消灭了位于东方地区的十七个诸侯国。尽管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戎依然稳稳地保住了他们在东方作为盟主的地位,其势力范围和影响力丝毫未受影响。

话说那徐国,历经岁月沧桑,终于迎来了徐偃王统治的时代。这位偃王治国理政独具慧眼,他秉持着仁义为本的理念治理国家,使得徐国风调雨顺,百姓们衣食无忧。正因如此,徐国境内年年都是五谷丰登之景,田间麦浪滚滚,谷仓充盈满溢。而生活于此的子民们,则人人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国的国力与日俱增,前来朝拜进贡的使者络绎不绝。其统治的地域范围也如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详细记载,彼时来自各方的朝拜者多达“三十有六国”,所管辖的区域更是广袤无垠,足有“地方五百里”之广,涵盖了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等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周王朝在前 200 年的时光里,尤其是成王与康王在位期间,国内局势相对平稳安宁,政治清明有序。再加上这段时期国家实力较为强大昌盛,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可谓是国泰民安。然而好景不长,待到昭王和穆王相继执掌政权之时,西周王朝却一改往日的温和作风,开始肆意地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其中,昭王率军南征,妄图扩张领土,可惜最终遭遇惨败,不仅自己命丧汉水,就连整支军队都全军覆没,落得个悲惨下场;而穆王西征同样未能取得理想战果,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导致国内民众的赋税徭役负担日益沉重。

面对宗主国这种残暴不仁的统治方式以及难以承受的繁重负担,众多诸侯国皆是怨声载道,心怀不满。而徐偃王作为其中的一国之君,更是挺身而出,成为了反对宗周最为激烈坚决之人。

在遥远的古代,宗主国西周拥有着无上的权威,它对子国们颁布了诸多规制,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秩序。然而,这些严格的规定并没有被所有子国所遵守。

其中,徐国的君主徐偃王便是一个公然违抗宗周命令的人物。他不顾宗周的禁令,大胆地迈出了“僭越”称王这一步骤,将传承了 31 代的“封君”称号一举变为尊贵无比的“王”号。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宗周权威的严重挑衅。

与此同时,徐偃王还逾越规制建造起规模宏大的徐国都城。要知道,当时周天子所在的王城按照礼制仅仅“方九里”而已,但徐城的范围竟然远远超出了周天子的王城!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明确记载:“此乃昔日之徐国,其城墙周长多达十二里。”这般规模着实令人咋舌。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徐偃王那颗炽热的心犹如燃烧的火焰一般,怀揣着“欲霸上国”这一雄心壮志。在那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帝乡纪略》和《泗周志》等古老的方志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着光芒,其中详细记载了与之相关的事迹。

据这些珍贵的文献所述,时值周穆王统治时期,徐偃王作为东方众多诸侯中的一员,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仁义之道,并对称霸中原各国充满了热切期盼。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命运之神仿佛向他伸出了慷慨之手,让他有幸得到了被视为祥瑞象征的朱弓与彤矢。这一刻,徐偃王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自信,他坚信自己已得到上天的垂青与眷顾。

于是乎,徐偃王毅然决然地抛开一切顾虑,公然僭越称“王”。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涛。一时间,四面八方的诸侯国纷纷闻风而动,怀着敬仰之情,如潮水般涌向徐偃王所在之地进行朝拜。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前来陆地朝拜他的诸侯国数量竟然多达三十六个之巨!如此庞大的规模足以证明徐偃王当时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而他的一举一动无疑也给整个天下局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