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徐绍

徐氏略记 缓安甫 3262 字 5天前

徐绍,男,三国时期的将领,原吴国南陵督,寿春之战被俘后投降魏国。

建安265年,吴帝孙皓受了谗言,强迫徐绍的部属移居至此。晋文王与皓书曰:“圣人称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途,纯德既毁,剿剿民之命,以争强于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复帱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惟华夏乖殊,方隅圯[yí]裂,六十余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今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威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回旗东指,以临吴境。州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结盟,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底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以悼蜀民独罹其害,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于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于后乎!是故旋师按嘉,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理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zuò],去危即顺,屈己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履祚,而不称于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 徐绍、孙彧献书喻怀,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

徐绍原本乃是吴国之南陵督,此人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然而,命运却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寿春之战中转了个弯。在激烈的战斗中,徐绍不幸被俘,面对魏国强大的压力和利诱,最终选择了投降。

时光荏苒,魏元帝曹奂登上皇位之后,看中了徐绍的才华与能力,于是大笔一挥,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这一要职。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吴国之间的关系,曹奂特意派遣徐绍与孙彧一同出使吴国。

就这样,徐绍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舟车劳顿,终于来到了濡须这个地方。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悄悄地向吴主孙皓打起了小报告。这些人添油加醋地说道:“那徐绍啊,竟然在背地里大肆称赞魏国的种种好处!”

孙皓听闻此言,顿时怒不可遏。他心想:好一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竟敢背叛故国,还对敌国赞不绝口?盛怒之下,孙皓立即派出一队精兵强将,快马加鞭去追赶徐绍一行。

没过多久,追兵便赶上了徐绍等人。可怜的徐绍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五花大绑地带回了吴国都城。孙皓毫不留情地下令将其处死,以儆效尤。不仅如此,就连徐绍的家属也未能幸免,全部被迁徙到遥远而荒凉的建安地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徐绍的生平事迹主要产生了以下影响:

对吴魏关系的影响

恶化关系:徐绍作为吴国南陵督投降魏国后,又在作为魏使回访吴国时因被谗言中伤而被杀,这使得吴魏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猜忌和敌对情绪,为后续可能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阻碍交流:徐绍之死让双方的外交交流受到冲击,此后一段时间内,两国之间的使者往来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减少,不利于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和增进了解。

对吴国国内的影响

内部政治氛围紧张:徐绍的死引发了吴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使得吴国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其他官员可能会因此而人人自危,担心自己也会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受到牵连,影响了吴国政治的稳定和团结。

对外政策调整:徐绍事件可能导致吴国在对外政策上更加谨慎和强硬,对魏国的态度可能会更加敌对,加强边境防御和军事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吴国的战略决策和资源分配。

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自身命运悲惨:徐绍原本是吴国的南陵督,在战争中被俘后投降魏国,后又因他人的谗言而被吴主孙皓杀害,其个人命运十分悲惨。

家属受到牵连:徐绍死后,他的家属被迁徙到建安,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曹奂生平事迹如下:

早年经历

曹奂,原名曹璜,表字景明。他于正始七年(公元 246 年)降生于燕国的国都蓟县,其祖父乃是威名赫赫的魏武帝曹操,父亲则是燕王曹宇。

嘉平年间,曹奂获封北平亭侯一职,此后他在仕途上稳步前行,先后担任了给事中、奉车都尉以及中垒将军等要职。时光流转至甘露三年(公元 258 年),曹奂又被晋封为安次县常道乡公。

小主,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甘露五年(公元 260 年)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前任皇帝曹髦惨遭杀害,这一事件震惊朝野。在此动荡之际,司马昭果断出手,将曹奂拥立为新帝,并为其改名为曹奂,同时还让他过继成为魏明帝曹叡之子。

就在同年六月,曹奂在太极前殿正式登上皇位,接受群臣朝拜。尽管表面上贵为天子,坐拥天下,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全然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可怜的曹奂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罢了,他就如同那提线木偶一般,一举一动皆受司马氏操控,沦为了司马氏手中的政治傀儡。

在位期间,这位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景元三年(公元 262 年)十二月,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谋略,毅然决定从益州划分出一部分区域,设立全新的梁州。这一决策不仅有助于加强地方管理和统治效率,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为了安抚益州的士民百姓,他特别下令大赦天下,并给予他们一项极为优厚的政策——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免除其一半的租赋负担。这项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生活压力,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