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关于督邮徐毅的生平记载极少,只知其曾担任督邮一职,在任职期间生病,华佗曾前往探视诊治。目前没有更多史料能明确其具体的生平事迹和其他经历。
督邮在汉代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监督
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定期或不定期地巡查各县,对县令、县丞等地方官员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查看其是否履行职责,有无贪污腐败、怠惰懈怠、失职渎职等行为,及时纠正并上报太守。
传达政令
负责将太守的教令、政令等传达给各县乡,确保地方行政事务的顺利开展和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也将县乡的情况反馈给太守,起到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
司法管理
兼司狱讼捕亡,有权审理案件、查验刑狱,对地方的司法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检查案件的审理是否公正、合法,追捕逃亡的罪犯等,维护地方的法律秩序。
赋税征收
催缴租赋,督促各县按时足额地征收赋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对于拖欠赋税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
治安维护
加强与地方官员的沟通,掌握当地的治安情况,对于存在的治安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协助地方官员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保障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教化
在巡视过程中,督邮还可以发表一些言论,倡导勤俭治国、孝悌忠信等社会道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华佗(公元145年左右—约公元208年),字元化,又名华旉[f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医学家,中国中医外科学创始人,和张仲景、董奉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精于内、外、妇、儿科,尤为擅长外科,他研制出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开创中国全身麻醉法实施手术的先河,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重视运养结合,创编的五禽戏,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康、未病先防的功效,至今长盛不衰。在医学思想上,华佗遵从于“天人相应”的思想观点,从而提出了“阳常宜盈”和“脾胃说”的医学理论,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根本,要想身体健康首先就是养好脾胃。这番论说被后世的易水学派和补土派分别奉为经典。华佗首创脏腑辨证的雏形,即论内伤杂病、虚实寒热,均从人体五脏六腑出发。这套体系,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华佗因为在外科、麻醉学及运动医学上的贡献,被美国学者尊称为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氏。
华佗早年曾在徐州游学,精通经书,沛相陈珪曾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为下属,华佗兼推拒不就。
华佗乃是一位医术高明、妙手回春的神医,其对医药之精通可谓登峰造极。他在治病时,所选配药种类寥寥无几,但却能精准地拿捏每种药物所需的分量,信手一抓便能分毫不差。其所开之药方更是犹如灵丹妙药一般,往往能够做到药到病除,令人啧啧称奇。
若是遇到需要针灸治疗的病症,华佗亦有妙招。他通常仅需在患者身上灸一两处穴位即可,且每处穴位施灸次数绝不超过七八次。如此这般,那病痛便能立竿见影地得到消除。而当那细长的银针缓缓刺入穴位之时,如果病人感觉酸胀麻木,华佗则会毫不犹豫地迅速拔出银针。就在这一刹那间,仿佛病魔已被驱离,病者已然痊愈。
然而,倘若遇上那些顽固的疾病,诸如肿瘤之类在体内结块生长,使得上述常规疗法难以奏效之际,华佗便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动手术割治。在此之前,他会精心调配一种名为“麻沸散”的神奇药剂,并让病人饮下。待药效发作,病人陷入全然无知觉的状态之后,华佗才会小心翼翼地操起手术刀,开始为病人割除病灶。手术过程中,他手法娴熟,游刃有余,将那病灶之处清理得干干净净。随后,他又细致地缝合好腹壁,再敷上特制的药膏。经过短短四五日时间的调养,病情便会明显好转;不出一月,病人便可彻底恢复健康,重获新生。
华佗一生专注于行医治病之事,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江苏到山东,自安徽至河南,皆留下了他救死扶伤的身影。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成功治愈了当时无数的疑难杂症,声名远扬,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医圣,备受敬仰与赞颂。
彭城国(今江苏徐州市)国相夫人夜里入厕,手被毒虫蜇伤,痛得难以忍受无法入睡。华佗叫人把水烧热,让她把手伸在热水中,终于得以安睡;旁边的人不停换水,以保持水的热度。第二天,国相夫人手上的疼痛即完全消除。
曹操患有头风病,每次发病,心中慌乱眼冒金星。听说华佗大名后,召他为自己治病。华佗用针扎膈俞穴,立刻就缓解了曹操头疼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