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武将徐质

徐氏略记 缓安甫 5739 字 6天前

张翼:他敢于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对姜维的北伐策略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关注和责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朝廷内部对北伐的讨论和决策。

廖化:作为荆州派的老资历将领,他在蜀汉朝廷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其地位和作用对于平衡蜀汉内部各方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团结

张翼:其事迹和品德得到了晋朝史家陈寿、常璩等人的称赞,陈寿将他与邓芝、宗预等并列一传,评价他敢于抵制姜维的锋芒,这种正面评价影响了后世对张翼的认知和评价,使其成为三国时期备受关注和尊敬的历史人物之一。

廖化:虽然《三国志》对其记载相对简略,但从一些相关记载和他人传记中仍可看出他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在当时及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其经历和形象成为研究三国历史和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翼:他的一生展现了对蜀汉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其在蜀汉灭亡时的悲剧结局,如与姜维一同向钟会投降后最终在兵乱中被杀,更凸显了他的忠诚和无奈,成为了三国时期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象征之一.

廖化:从年轻时跟随关羽,到蜀汉灭亡时的不离不弃,他见证了蜀汉的兴衰历程,其长寿和对蜀汉的始终如一的忠诚,使他成为了蜀汉政权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象征着蜀汉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

张嶷(?~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生平如下:

出身于贫困家庭的他,自小就胸怀远大抱负,立志要成就一番非凡事业。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能和不懈努力,终于得以出任县里的功曹一职。

彼时,正值刘备平定益州之际,局势动荡不安。一伙“山寇”趁机向县城发起猛烈攻击,时任县令见状惊恐万分,竟然不顾家人安危,独自弃城而逃。然而,面对如此危急情况,张嶷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孤身一人深入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将县令夫人成功营救出来。这一英勇行为不仅令众人对其刮目相看,更使得他声名远扬,很快便被征召成为州从事。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北驻汉中,积极筹备北伐曹魏之事。就在此时,广汉、绵竹一带却突然出现一群“山贼”,他们四处滋事,公然劫掠军用物资,给蜀军带来极大困扰。关键时刻,张嶷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军前去讨伐这群山贼。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巧妙运用智谋,设下陷阱引诱山贼头目上钩,最终成功将其斩杀。在张嶷的英明指挥下,仅仅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这场叛乱就被迅速平定下来,确保了后方补给线的安全畅通。

建兴九年,汶山郡的羌人发动叛乱,局势再度变得紧张起来。张嶷毫不犹豫地跟随马忠一同出征,前往平乱。在战斗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方面采用怀柔政策,成功招安了一部分叛军;另一方面则果断出击,对那些负隅顽抗的叛军展开追击围剿,直至将其彻底消灭。这次行动不仅有效平息了叛乱,也进一步展现出张嶷卓越的军事才能。

建兴十一年,张嶷再次跟随马忠踏上征程,奔赴南中地区平定叛乱。战场上的他勇往直前,奋勇杀敌,表现得异常勇猛。在与敌军首领刘胄的激烈交锋中,他凭借高超武艺一举将其斩杀,同时还成功招降了两千余名敌军士兵。此后,张嶷乘胜追击,继续挥师南下,接连平定了牂牁郡、兴古郡等地獠种的造反作乱,为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建兴十四年,张嶷肩负重任,出任越巂太守一职。初至越巂,此地局势复杂,蛮夷众多且不服王化。然而,张嶷并未退缩,他深知要想让这片土地长治久安,必须先赢得民心。于是,他巧妙地运用恩威并施之策,一方面以宽厚仁德对待蛮夷百姓,施以恩惠;另一方面又展示出强大的实力和威严,令他们心生敬畏。渐渐地,蛮夷们被张嶷的真诚所打动,纷纷心悦诚服。

不仅如此,张嶷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他组织人力物力,精心修复残破不堪的城郭,使其重新焕发出坚固的防御力量。同时,为重振贸易往来,他下令重新开通了重要的交通要道——旄牛道。此外,他还派遣专人修缮古道沿途荒废已久的邮亭驿站,确保道路畅通无阻,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运输。

更为关键的是,张嶷通过一系列智勇双全的行动,成功夺回了原本被蛮夷非法占据的盐铁等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对于越巂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使得越巂郡逐渐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繁荣昌盛之地。由于张嶷在治理越巂郡期间的卓越功绩,朝廷论功行赏,晋升他为抚戎将军。

小主,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延熙十七年。长期操劳政务加之恶劣环境影响,张嶷不幸身染痼疾,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他只能忍痛辞去太守职务。得知这一消息,越巂各族人民无不悲痛万分,纷纷含泪前来为这位深受爱戴的父母官送行。

就在同一年,魏狄道长李简秘密送来书信,表示愿意归降蜀汉。姜维得到这个情报后,决定率领大军北伐。尽管此时的张嶷已经身患严重的风湿疾病,甚至需要依靠拐杖才能勉强站立,但听闻有征战之事,他毫不犹豫地请求随军出征。众人皆劝他安心养病,可张嶷却坚定地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虽病体缠身,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定当为国效力!”就这样,张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伐之路。

在与魏将徐质的激烈交锋中,张嶷毫不畏惧,亲身上阵奋勇搏杀。然而,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巨大,纵使张嶷勇猛无比,最终还是难以抵挡魏军如潮水般的攻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嶷毫无惧色,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一刻。最终,他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在了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张嶷作为蜀汉名将,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如广汉、绵竹山贼之乱,汶山郡羌人之乱,南中四郡的刘胄、獠种等叛乱,有力地维护了蜀汉边疆的稳定,保障了蜀汉后方的安全,为蜀汉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张嶷所统领的无当飞军是蜀汉的精锐部队之一,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这支部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在北伐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越巂太守期间,采取诱以恩信等策略,使当地蛮夷信服,还巧妙化解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他修复城郭、夺回盐铁资源等举措,加强了蜀汉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蜀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巩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

《三国志》等史籍对其“识断明果”的称赞,体现了他在当时及后世史家眼中的重要地位和杰出才能,其事迹和品德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为人们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嶷不顾身患重病,执意跟随姜维北伐,最终战死沙场,这种对蜀汉的忠诚和为国家不惜牺牲的精神,成为了蜀汉精神的象征之一,激励着后世之人。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和才能建立功勋,其奋斗历程为后世树立了楷模,鼓励着人们在困境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人,是三国后期蜀汉着名的军事将领.以下是其生平介绍:

姜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命运却早早地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幼便失去了父亲。从此,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尽管生活艰辛,姜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尤其痴迷于孙武和郑玄的学说。这些经典着作中的智慧和谋略深深吸引着他,也逐渐培养出了他卓越的才智和远大的抱负。

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姜维起初在天水郡担任上计掾这一职务。因其工作表现出色,不久后就被征召成为凉州从事。然而,由于父亲姜冏在战场上英勇捐躯,姜维有幸得以继承中郎将一职,开始涉足天水郡的军事事务。

时间来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此时正是诸葛亮挥师北伐之际。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姜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姜维所在的天水郡受到蜀军的进攻,而天水太守马遵却对姜维心生猜疑,认为他可能会背叛自己投靠蜀军。面对这种无端猜忌,姜维感到既无奈又悲愤,最终迫于形势不得不选择向蜀军投降。

诸葛亮见到姜维归降,喜出望外,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了姜维身上所蕴含的非凡才能。于是,诸葛亮当即对姜维委以重任,先是任命他为仓曹掾,接着授予奉义将军之衔以及当阳亭侯的爵位。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放心地将训练虎步兵的重要任务交予姜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姜维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和显着的战功不断得到晋升,很快便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然而好景不长,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一代名相诸葛亮不幸病逝。姜维随即跟随杨仪等人一同撤回成都。回到成都后的姜维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蜀汉朝廷对姜维予以重用,任命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军队,并册封他为平襄侯。在此后的岁月里,姜维屡次跟随蒋琬、费祎等将领出征参战。期间,他成功地平定了平康地区蛮夷的叛乱,展现出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与魏军的洮西之战中,更是奋勇杀敌,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此外,姜维还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招降了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人,进一步壮大了蜀汉的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延熙十六年(公元 253 年),一代名臣费祎不幸离世,自此之后,姜维肩负起主持北伐大业的重任。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率领着英勇无畏的蜀军,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北伐之路,与强大的魏军展开激烈交锋。

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历程中,姜维确实取得过不少令人瞩目的战绩。然而,命运似乎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