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徐防

徐氏略记 缓安甫 1617 字 5天前

上书改革太学考试制度:永元十四年,徐防任司空时,针对太学当时存在的弊端上书。当时太学传授弟子时,随心所欲解释经典,不遵官定学说,考试时争论不休。徐防建议太学博士传授学业以及甲、乙科考试必须以官定学说为准,考试时出五十道题,令弟子随意抽简答题,以答题多者为“上第”,答题引经据典明晰者为“高说”,答题如与官定学说有抵牾,妄生异说者即判为错误。汉和帝批准了他的建议,这一举措统一了太学传授学业的标准,革除了太学的“异说纷争”,维护了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也让徐防声名大振。

话说那汉延平元年,正值多事之秋。汉殇帝不幸早夭,这使得皇位一时空悬。邓太后与她的兄长邓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继承大统。

此事关乎社稷安稳,自然需与众大臣仔细商议。于是,邓骘召集了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一干重臣共商大计。众人各抒己见,而徐防则立场鲜明地坚定支持邓太后的决策,他深知此举对于稳定朝局、延续汉室血脉的重要意义。

待到一切议定,徐防便依循既定程序,庄重地将象征着无上皇权的皇帝玺绶亲手奉送至刘祜手中。在众臣的拥戴下,刘祜顺利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成为了新一代的天子——汉安帝。

徐防因其在拥立汉安帝一事中的卓越功绩,深得朝廷嘉许,遂被封为龙乡侯,并获赐食邑 1100 户。然而,世事无常,荣耀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变数。

时光流转至永初元年,西边羌族突然反叛大汉,一时间战火纷飞,边患频仍。与此同时,国内也灾祸连连,多地相继发生地震、暴雨以及狂风冰雹等恶劣自然灾害。面对如此艰难局面,徐防深感愧疚不安,他认为自己未能尽到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责,致使百姓受苦、江山蒙难。

怀着深深的自责之情,徐防屡屡上书向安帝请罪,言辞恳切,主动承担责任。终于,安帝念及他往日之功,虽免去了他太尉一职,但并未过多责罚。

自此后,三公因灾异而遭策免竟逐渐演变成一种惯例。这本应是君主自省施政得失的警示之举,却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沦为各方势力相互倾轧、排挤异己的工具和借口。每每想起这些,人们不禁感叹权力争斗的残酷与无奈。

小主,

徐防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太学教育制度改革方面:规范了太学的教学与考试标准:徐防在东汉中期提出的太学考试制度改革,强调以官定学说为准,这一举措在当时统一了太学传授学业的标准。在此之前,太学中对经典的解释随心所欲,考试时争论不休,这种混乱的学术局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徐防的改革使得太学的教学和考试有了明确的依据,为后世官方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例如,后来的朝代在设立官学、选拔人才时,也会注重对经典的统一解读和标准的制定,以确保教育的规范性和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