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在他们面前,车窗摇下,露出一张陌生却透着精明的脸。
“你们好,我听说了你们的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
商人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他推开车门,缓缓走下,目光扫过那些精美的作品,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我觉得这些作品很有市场潜力,如果我们合作,我有信心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全世界都看到这位小伙子的才华。”
说着,他看向刘老儿子,眼神中带着期许。
刘老儿子、郑建国和侯亮平闻言,不禁面面相觑。
刘老儿子站在仓库中央,望着这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作品,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他想象着合作社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村庄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向角落那堆所剩无几的原材料时,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紧锁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缓缓踱步过去,蹲下身子,拿起一小捆即将用完的竹条,轻轻叹了口气。
这些竹条是制作编织品的关键材料,可如今,供应却成了大问题。
“爸,这原材料供应不上,咱好多订单都得延误,可怎么办啊?”刘老儿子心急如焚地走出仓库,来到院子里,对着正在修理农具的刘老村长说道。
刘老村长放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看着儿子焦虑的模样,脸上也布满了愁云,无奈地叹息道:“是啊,这事儿棘手,咱得赶紧想想法子。这好不容易才把合作社办起来,可不能就这么垮了。”
父子俩正愁眉不展之际,郑建国和侯亮平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
刘老儿子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急忙迎上去,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郑大哥,侯大哥,你们来得正好。
现在原材料供应不足,周边几个村子的原料源也不稳定,再这样下去,咱这合作社刚起步就得摔跟头。”
郑建国和侯亮平对视一眼,神色凝重。
郑建国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说:“别慌,孩子,咱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侯亮平也在一旁点头,拍了拍刘老儿子的肩膀,安慰道:“是啊,咱们遇到过那么多困难,不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吗?这一次也一定行。”
一番商讨后,郑建国和侯亮平决定外出寻找可靠货源。
他们来到周边繁华的城镇集市,这里人声鼎沸,喧闹非凡。
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市井交响曲。
郑建国和侯亮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逢人就打听哪里有优质且稳定供应手工原材料的商家。
他们从街头走到街尾,汗水浸湿了后背,可收获的却只是一些零散且不靠谱的信息。
“大哥,您知道哪儿有大量卖编织材料的吗?要质量好,能长期供货的。”
侯亮平拦住一位挑着担子的商贩,满怀期待地问道。
商贩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说:“不太清楚,我这都是小本买卖,你得去问问那些大批发商。”
第一天下来,两人虽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心情格外沉重。
侯亮平有些气馁地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揉了揉酸痛的双腿,抱怨道:“这找个货源咋这么难呢?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合作社就因为这点事儿黄了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建国坐在他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别灰心,明天咱们再去几家加工厂看看,肯定能有线索。”
次日,他们又奔赴几家小型原材料加工厂。
在一家编织材料加工厂,侯亮平走进略显昏暗的厂房,找到老板,急切地询问:“老板,您这的货能不能长期稳定供应?我们有个合作社,需求量不小。”
老板是个中年大叔,满脸疲惫,他无奈地摆摆手,面露难色:“近期订单多,长期大量供应有难度,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个大厂,他们或许有能力。”
顺着老板指引,他们找到了一家规模较大、口碑不错的原材料供应商。
走进供应商的办公大楼,宽敞明亮的大厅让他们眼前一亮。
在会议室里,经过一番洽谈,供应商对他们的合作社项目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初步合作,但需进一步考察合作社实力。
“你们的想法很不错,不过我们得看看你们的实际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毕竟这是长期合作。”
供应商负责人严肃地说道。
郑建国和侯亮平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有了一线希望,忐忑的是不知道合作社能否顺利通过考察。
但他们还是坚定地点点头,郑建国说道:“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配合考察,我们的合作社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得知有大厂要来考察,刘老儿子立刻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村子的广场上,阳光明媚,村民们陆陆续续赶来,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
刘老儿子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子上,目光扫过每一位乡亲,充满激情地说:“大伙们,咱们的机会来了!只要通过考察,原材料就有着落,合作社就能更上一层楼。
大家这几天加把劲,把工坊拾掇得干干净净,把咱最好的手艺亮出来!”
村民们齐声响应,“好!”“我们一定行!”的呼喊声响彻广场。
大家干劲十足,纷纷散去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郑建国和侯亮平协助刘老儿子,忙碌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他们指导村民优化工坊环境,把杂乱的工具摆放整齐,清扫地面的杂物,擦拭工作台,让工坊焕然一新。
在整理手工艺品展示区时,刘老儿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刺绣手帕,眼神中满是珍视,对身旁的侯亮平说:“侯大哥,这可是咱们村王奶奶的拿手活儿,她眼睛不好使,还熬夜绣了好久呢,咱一定得把它展示好。”
侯亮平轻轻点头,接过手帕,仔细地将它铺在展示架上,赞叹道:“这手艺,真是一绝,肯定能让考察的人眼前一亮。”
他们还帮着村民规范制作流程,郑建国站在一位正在编织竹篮的村民身边,耐心地说:“大叔,您这编织的时候,每次收口可以再紧实一点,这样不仅美观,还更牢固。”
村民虚心地点头,按照郑建国的指导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