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微微点头:“是真的。不过你放心,我们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苏瑶看着张诚疲惫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你也别太操劳了,身体要紧。要是那些老臣敢在朝堂上为难你,我……我就找江湖上的朋友教训他们!”
张诚连忙摆手:“苏瑶,此事关乎朝堂大事,切不可意气用事。我们要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
苏瑶虽然心中不服,但还是听了张诚的话:“好吧,那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
张诚想了想,说道:“你在江湖上人脉广,能不能帮我收集一些关于科举制度弊端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作为我们在朝堂上反驳那些老臣的有力证据。”
苏瑶爽快地答应道:“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说完,便风风火火地离开了张府。
在苏瑶的努力下,很快就收集到了许多关于科举制度弊端的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到各个阶层,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埋没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张诚看着这些案例,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这些将成为他在朝堂上的有力武器。
终于,科举改革方案重审的日子来临了。张诚早早地来到朝堂,他的神色镇定,但内心却充满了紧张和期待。朝中大臣们陆续到齐,皇上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登上龙椅。
“今日,重审科举改革方案。张诚,你先将改革方案详细阐述一遍。”皇上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
张诚向前一步,深吸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科举改革方案的内容和意义。他的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将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一一列举出来。朝堂上的大臣们静静地听着,有的频频点头,有的则面露沉思。
然而,当张诚刚一说完,一位反对改革的老臣就站了出来:“皇上,张诚的改革方案看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科举制度乃祖宗所定,历经数百年,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今贸然改革,恐怕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朝廷的稳定。”
张诚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大人所言差矣。科举制度虽有其历史功绩,但如今已出现诸多弊端。就拿近年来的科举考试来说,许多有才之士因家境贫寒,无法贿赂考官,最终名落孙山;而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却凭借关系和钱财,轻松获取功名。这样的科举制度,如何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又如何能为朝廷效力?”
小主,
另一位老臣紧接着发难:“张诚,你说的这些不过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改革科举,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这让朝廷如何安抚人心?”
张诚微微一笑,说道:“大人,个别现象的积累,就会成为普遍问题。至于触动利益,改革本就是为了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若因害怕触动利益而固步自封,那国家又如何进步?”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得异常激烈。张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以及充分的准备,一次次巧妙地回应了反对者的质疑。而支持改革的官员们也纷纷站出来,为张诚说话,朝堂上的局势逐渐向有利于改革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苏瑶突然出现在朝堂之外。她不顾侍卫的阻拦,大声喊道:“张诚,我有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