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寡妇一家被杀的背后,1999年孟津县“11·6”特大凶杀案

副局长黄河涛案发开始就率领刑警,在三十里铺村村干部的配合下,对三十里铺进行全面排摸。先后摸出有价值的线索13条。其中2条线索引起了破案小组的高度重视:

经调查发现死者一邻居反映,传学明曾于16日下午到过李文香家中。言谈中流露出对李文香关系恶化颇多怨言,且有与李文香和好的心愿。下午7时吃过晚饭后方离开。

据死者一亲属反映:传学明有出入李文秀大门的钥匙。

与此同时,在送庄、会盟、平乐、偃师负责排查人员,将其余嫌疑人全部传唤到案,并基本予以排除,传学明因此犯罪嫌疑进一步上升。

下午5时,送庄派出所指导员王润民和司克宏、李强等人,在平乐镇跃店一个体铸钢厂将传学明找到,并依法予以传唤,梁副政委带人对传学明突审。

个子不高的传学明在威严的压力下,惊惶失措,言语矛盾,但闭口不谈实质问题。经领导小组决定,将其带回县局重点讯问。

在刑侦大队办公室,由王庭建、李本智、装红军对传学明实行回县局重点讯问。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二十日凌晨三时许,传学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绝望地垂下了头。

沉默良久,他痛悔地交代了犯罪的经过和与刘文香的恩爱怨仇:

传学明这个个子不高,闪着警觉的目光的四川人。穿着一身农民打扮的衣服千里迢迢,来到孟津县三十里铺村紧邻的营庄村姐家落了户。

传学明的姐姐早年被人介绍到这里结婚成家以后,日子过得虽然比较稳定,家境虽不十分富裕但很殷实。唯一不能令传学明姐姐心满意足的就是,身在异乡,没有亲人可依,总觉得十分孤单。而传学明的到来令她十分高兴。没过多久,这个30来岁的同母异父弟弟就被安排在送庄铸造厂上了班,工资虽然不高,但对予生活在四川农村的传学明来说,已是相当的心满意足了。他平时除了上班,吃住就在姐家。闲暇无事或带小甥玩耍或替姐姐做些家务。姐姐出于对弟弟的关心,有时总要炒上几个菜,让丈夫与弟弟喝上几杯,日子也充满了苦中有乐。

但是,细心的姐姐,见弟弟一个人老大不小,出出进进独来独往时,不由地与丈夫商量,想给弟弟找个对象,丈夫欣然同意。于是,夫妻二人就留心起来,托人到处打听。终于,一个贤慧勤劳、又年轻丰满的女人很快就纳入了他们说亲的目标……

这个女人就是三十里铺村的寡妇李文香。

李文香朴实勤劳,人缘又好,是邻里公认的好媳妇。还在上中学时,李文香就是班里的尖子学生。成绩优秀,爱说爱笑,敢恨敢爱,赢得班里不少男生投来几许多情的目光。但她是个稳重的站娘,没有过早地加入早恋的行列。直到高中毕业,她仍是守身如玉。后因几分之差没考上大学,便回了乡。

几年后,越发出落得漂亮迷人的李文香,不安心农村传统的落后的耕作方式。她在要好的女同学处学习种瓜技术时,认识了一表人才,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庆云周。他话虽不多,却目光锐利,上进心极强。早在高中毕业时,他已学会了修理电视机和开拖拉机的手艺。但因家境贫寒,一直没有买得起个拖拉机。李文香自认识庆云周后,一颗爱的种子就在心里种下了。

此后,在离黄河十公里的平原小村的土路上,河滩里。二人由认识到恋爱结婚,留下了他们如胶似漆的身影。结婚后,他那钻研技术、崇尚科学、改变农村环境,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在这块热土上传为美谈。几年后,一双儿女呱呱坠地,庆云周在妻子的支持下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了一台拖拉机,搞起了运输。可以说,至今三十里铺村村民不会忘记这小两口恩恩爱爱、勤俭持家的忙碌情景。

然而就在云周起劲地跑着运输,为家庭的富裕做着最大努力时,天有不测风云,一次云周外出拉砖。因雨天,天黑路滑不幸出车祸死了。噩耗传来,文香哭得死去活来成了泪人。在乡亲们的劝解下,她手捧丈夫遗像,望着天真烂漫需要母爱的孩子。她终于擦去泪水,又扛着锄头下地了。她暗下决心,要用女人瘦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

春种秋收,奔波忙碌。白日易过,夜间难熬。躺在床上想着昔日夫妻男耕女织的笑语欢歌,看今日孑然独身寂寞无奈的孤单,她的泪水就又流下来了。尽管她是个刚强的女人,但面对无情的岁月长河,她终于在媒人面前红着脸,深深的叹了口气,应诺了提亲人的帮忙……

文香再嫁的消息传出后,立刻有不少媒人和单身小伙找上门来。虽然她也红着脸处了几个,但均因相不中而告吹。

后来,她终于看中了一个人,二人年貌相当,对方又能说会道十分精明。对文香子女也格外关心照顾,文香真的有些心动了。然正当他们准备谈婚论嫁时,她发现对方竟是个文物贩子,文香一听这事就反感。这事又被她回绝了。就在这时,传学明的姐姐我上门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初次见到传学明,因他个子较低,家又在四川,文香心里尚不甚满意。但对方朴实的衣着,诚恳的谈吐,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的工作,文香也只好降格以求。尤其当得知对方尚是未婚时,文香终于放了心。

传学明望着颇有几分风韵的文香,轻声问道:“你,你也听媒人介绍了,对俺……你愿意不?”

文香嗫嚅半天,红着脸反问道:“你相中俺不?”

“相中,相中。”传学明喜出望外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