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越提出让水南化工设备安装公司的人去解决聚合釜检修的问题,郑立农是支持的。但一来柴焕华他们还有顾虑,他不宜强力干涉,二来潘越毕竟只是一个副处长,郑立农还是要给曹阳成、柴焕华留点面子,所以才会把事情压了下去。
会场上他不便说什么,但会后,他还是要琢磨琢磨这件事。
吃过饭回到房间后,他和吴哲夫讨论了一下,有了一些想法。正准备打发吴哲夫回去休息的时候,郑立农突然想到了高凡,并且隐约觉得这个高凡或许能够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路,这才让吴哲夫打电话把高凡叫了过来。
高凡一张嘴,就说潘越的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是急需的,这个结论,甚至比郑立农与吴哲夫讨论的结果更加激进,同时也让郑立农觉得眼前一亮。
“你是说,如果照着潘处长的建议,请水南化安公司的人来帮助拆卸弯管,能够促进咱们的聚酯装置国产化?”郑立农替高凡总结道。
谷后
高凡说:“其实,聚酯装置没那么娇气,或者说,所有的化工过程装置,都没那么娇气。基本原理有了,哪根管子粗一点,哪根管子细一点,都是可以进行理论计算的。
“我们沧海厂提出的铵改尿新方案,就是在化工部原方案的基础上做了重大修改,但只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这种修改能有多大影响?”
吴哲夫插话道:“黄化的这个聚合釜弯管,我吃饭的时候向他们技术处的同志了解过,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的,不懂行的人,拆下来就装不上去了。黄化的操作工不敢拆,也有一定的道理。”
高凡说:“这个其实就是日本人搞的名堂。好的工业设计,应当是尽可能地简化,降低维护的难度,哪有把一根管子设计得拆不下来的道理?
“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人天性很轴,一种设计提出来了,轻易就不会改,哪怕觉得不行,也不敢随便改。”
“这怎么可能?”吴哲夫瞪着眼睛惊讶地说道,“我对日本企业的印象恰恰相反,我觉得他们很追求创新的,反而是我们比较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