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终于开挂了

快马加鞭只用了两天,叶布舒就回到成都府。一进入成都,他便命人将从雅安带回来的飞船着陆器送到了王府后院。不准许任何人靠近,还加派了几十名军士守在后院。

第二天,王府的后院里只有叶布舒、护卫夏沫儿,范文程三个人的身影。

范文程看着叶布舒围着这个所谓的“神物”不停的转圈,还时不时的敲敲打打,他不知道叶布舒到底要做什么。夏沫儿虽然也好奇叶布舒的行为,但他做为叶布舒打小的护卫,对此还是表现的十分平静。

叶布舒走到着飞船陆舱旁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舱体,自言自语的说道:“整整20年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这个着陆舱经过20年的风雨,已经有了很多锈迹,显的很是沧桑。在叶布舒的拍击下,发出嗡嗡的声响。

叶布舒找来一个梯子爬到了着陆舱的顶层,找到了着陆舱的盖子。他双手用尽全力想转动这个螺旋盖。可努力了半天,也没有让这个盖子有任何的转动。看来只能用古老的热胀冷缩方法了,叶布舒让夏沫儿和范文程找来烧红的木炭,直接堆积在在着陆舱的舱口,开始加热,等烧了一会儿之后,又找来一桶水,直接浇在了舱盖上降温。反反复复的来了几回,终于可以转动了。

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打开了舱盖。在舱盖打开的瞬间,一股的陈腐的气息从着陆舱里冲出来,差点熏的叶布晕倒。

叶布舒脱去外衣,跳入了着陆舱。在着陆舱里的,叶布舒看着里面的各种设备,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跨越了时空,回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

在着陆舱的座驾上,他看见在座椅上平躺着一具用航天服的包裹着的尸体,一颗早已干枯的头颅露在外面。这就是曾经的自己,这个狭小的空间就像一口棺材,他已经独自待了20年。面对着曾经的自己,叶布舒有些不敢直视,刹那间他不知道这一死一活的两具身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个世界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奇遇?承载过同一个灵魂的两个身体见面了(就像晚上睡觉,你躺在你的旁边)。

叶布舒捡起航天服的的头盔,轻轻的给另一个自己戴上。用了好长的时间叶布舒才逐渐平复了内心的波动。

他在着陆舱里找到了一把手枪,几十发子弹,还有一把特制的合金匕首,外加一个高倍数的光学望远镜。还有一个平板电脑和太阳能充电板。

就当叶布舒打算离开的时候,看见在角落里倒着一个金属箱子。叶布舒想起来了,这是在太空的培育的农作物种子。

叶布舒把手枪手和匕首藏到身上,带着箱子从返回舱里爬出来,转手又将返回舱的盖子拧上。叶布舒将太阳能充电板放在阳光底下,看看有没有损坏。

夏沫儿和范文程站在一边上,好奇的看着一个人忙活的叶布舒,没有叶布舒的命令,他们也不上前帮忙。

范文程看着叶布舒兴奋的表情,小心的问道:”王爷,这里面真的有神物吗?”

叶布舒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走到他俩面前,对着他俩人的说道:“你们俩人是本王的心腹,今天这里看到的事情天下只能有我们三人知道。如果这世上再多一个人知道了,就是你们两个人中的一个走漏了消息,到时候你们两个人都不能活在这个世上。”

“你们明白吗?”

两人没有想到,叶布舒把这件事情说得如此严重。两人立即跪倒在地发誓:“请王爷放心,这世间如果有再一个人知道,我二人以死谢罪。”

叶布舒点点头,从袖子里拿出那把匕首,对着阳光下晃了晃,这种用特制合金制成的武器,在阳光下都不反光,叶布舒把它扔给了夏沫儿。

“给你了,这天下无双的宝物。真正的杀人不沾血,削铁如泥。”

夏沫儿双手接过这把匕首,拿在手中掂了掂,真是极其的轻巧。夏沫儿拿来一把铁锁,想试试匕首的锋利程度,结果一挥手,铁锁被轻松砍断。

叶布舒将装有作物种子口箱子拿到范文程面前,对着范文程说道:“宪斗,你拿着这些东西在你的府里种下,凡是能长出来结果的,收获后作为种子,这些东西比现在种的粮食要高出几成的产量。”

拿到这些种子的范文程心潮起伏,如果真如叶布舒所说,这些种子培育出极其高产的作物,自己起码也会青史留名,这天大的名誉,是那种有钱也换不来的名头。于是高兴的回家种地去了。

成都的天气出太阳的日子不多,经过三天的充电,叶布舒的平板电脑才充了一半的电量。叶布舒拿着平板电脑,心里祈祷:“20年没使用过,千万别给坏了。”当叶布舒按下开关,在焦急的等待了十多秒后,一阵轻微的启动声,传入了叶布舒的耳中,接着屏幕开始发亮,出现了图形。

叶布舒也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对这个时代有用的东西,开始一点一点的寻找。就这样,白天晒太阳充电,晚上开机使用。

第一天叶布舒发现了《科学养猪》这本书,虽然不是想要的,但多少还是有点用的。经过半个多月的埋头苦干,叶布舒终于在一篇讲历史的文章里找到了18世纪英格兰最早期的蒸汽机详细的结构图。

有了这些结构图纸,等叶布舒回到西安,让那两个传教士和中国的工匠一起研究,应该很快就会给做出来。说到那两位在西安的洋教士,叶布舒就想起来了耶稣会,猜想这些西洋人会走哪条路进入四川?如今中国南方都在打仗,千万可别出什么意外。

就在叶布舒忙着给这个世界增加点新东西的时候,那个从南京城里逃出来的年轻人郑森,正随着百姓逃难的队伍一路南下,在经过江西、湖南后,一路来到贵州,郑森一路上仗义疏财、扶危救困。

好事做的越多,郑森心里越觉的迷茫,这满世间受苦的百姓他能救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