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 难题的答案(中)

买活 御井烹香 2489 字 2个月前

这种穷困,在小冰河时期转化为了生存的危机,受到这种压力影响,輋人逐渐抛弃了在山中单独聚居耕种的传统,开始给附近的汉人客户做佃户,又因为这样长时间的混杂居住,最终他们的语言也受到了影响,和汉人客户说的土话——也就是河洛正音融合,彼此甚至可以无障碍的沟通。从此,徭輋客和汉客便不那样好区分了,因为毕竟住在一起,互相通婚,血脉上也有所融合。

但在这个时点,徭輋客和汉客虽然在同一片山区居住,彼此间却还是泾渭分明,甚至还存在小小的摩擦——由于輋人的耕种技术不好,他们无法久留,开垦的耕地,几年内就会耗尽肥力,所以他们是采取独特的‘游耕’制度,种个几年就去别处了,以前嘛,无所谓的,山里本来也没什么人,可现在,汉客进入山地里了,可以开垦的好荒地越来越少,他们也当然会感受到不悦了。

不过,在这种不悦进一步升级,又或者促使他们改换生存策略之前,买活军来了,用一种非常娴熟的套路,改变了輋人们的生活:第一年,他们只是来要求輋人们种红薯,并且丈量了山间土地之后,要求他们跟着‘田师傅’学习种水稻——在此之前,輋人和徭人一样是只种旱稻的,有些时候,这是因为山间没有引水的条件,有时则是遵循传统,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没有种水稻的传承。

“你们的耕种技术也就比南洋的刀耕火种、随种天收要稍微好一点吧!”

田师傅是经常这么说的,他的管教非常严厉,不过并不会让輋人们过于抵触,因为他是徭人,徭人的土话和輋人的土话是可以互相听懂的——田师傅是被人卖到丰饶县做开荒的奴隶,又设法逃到买地的徭人,他可以说得上是见多识广了,姿态高一些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第一年他们就迎来了极大的丰收——亩产只要在两百斤,对輋人来说就非常值得庆贺了,可那一年,水稻的亩产达到了四百斤(种得不好,田师傅不太满意)——而红薯的亩产呢?三千斤!

那个冬天之后,小名里带六的輋人就很多了,大家对于扫盲班和学说汉话的态度,也从敷衍变成了积极,到了第二年,不止男丁去做力工,女眷们也都下山去长汀州府干活了,他们中有些人还被组织着派到泉州一带去做活,年都没有回来过,等到春耕前才急匆匆地回来干活,大包小包背着的东西让人移不开眼:花花绿绿的布料,反着亮光的小镜子,还有马口铁的饭盒餐具!

如果不是在山下的花销也很大,而且规矩也很严格,再加上大多数人还是很害怕脱离族群生活——輋人的婚姻都是族内通婚为主,总体来说,他们的氛围是相对封闭的——否则,还有谁想种田呢?大家怕不是都要进城去做工了。

即便如此,这些东西也让寮子里骚动了许久,让很多少女燃起了下山做活的想法——嫁人是理所当然的,千百年来似乎都是如此,到了年纪,就该在小伙子里挑一个结婚,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期待也不存在抗拒,而做工呢,做工是陌生的,让人恐惧的,但却又拥有极大的诱惑力,让人跃跃欲试,却又非常的心虚,似乎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迈出这一步。

其实,一样都是迁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当吏目来通知他们,西湖寨里的汉客已经迁徙走了,周围的好熟地需要人耕种时,大家似乎都没有丝毫的犹豫,就下了迁徙的决心——本来輋人也是经常游耕的,一样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可是,从山顶迁徙到半山腰去种田,大家觉得很正常,要离开家里去别的州府做工,却一下好像是很大的事情,让她也有点不敢迈出这个脚步来了。

六慧便是寨子中正在犹豫的女娘之一,她的汉话算是说得不错的,这也给她外出做工的想法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连汉话都不会说的话,出去做工肯定是十分吃亏的,因为那样就不能走远了,只能跟着一个会说土话和汉话的人,在家附近做工。

语言不通的话,收入也比较低,一天只有十五文——语言通,但没有通过扫盲班考试的话,20文,通过扫盲班考试就是25文。所以寨子里现在大家都在积极地学说汉话,而且成效不错——其实大多数住在半山腰和山脚的徭人輋人都会兼说汉话的。

但是,她的扫盲班学习,进展并不算太快,因为平日里他们都是很忙碌的,上课时总觉得脑子不够用,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觉——扫盲班的老师说,他们是吃得还不够多,有点营养不良,精力不足。六慧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她反正一直没有能学会拼音,寮子里的人也有人说,輋人是学不会的,因为祖祖辈辈他们都不认字,‘命里就认不了字’!

“胡说八道!”这样的说法,立刻就被老师驳斥了,但六慧是有几分相信的,因为她们的寮子的确和汉人的不同,别说书本了,万年历都是非常罕见的东西,他们就算得到了也看不懂,到现在,他们传递一些道理和故事,还是靠唱歌呢。或许,輋人确实没有认字的本事,天下间有那么多种人,任何人之间有差别,有些人天生就比别的人笨拙,这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