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彻底撕裂云层,将金色的辉芒泼洒在血与雪浸染的废墟之上。
清算开始了。
这不是一场关于战功与缴获的清算,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盘点。
小满和几名识字的护理妇,手中拿着烧得只剩半截的炭笔,颤抖地在一张张粗糙的草纸上记录。
她们的声音,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带着哭腔,却又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庄严。
“第七什,伤员三十七人,亡九人,存二十八人……”
“重伤营,收治一百零二人,存活五十九人……”
“李昭节将军麾下,三百伤兵,存活一百九十三人……”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在昨夜地狱中挣扎过的魂灵。
沈知微站在那面被血浸透的“白红旗”下,一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神情却平静得可怕。
她没有去听那些汇报,因为最精准的数据,正在她脑中飞速成型。
三天后,一份完整的统计结果呈现在她的案前。
烽火医坊,在此次北狄突袭战中,前后共收治各部伤兵两千三百一十七人。
最终,存活一千三百九十二人。
存活率,六成。
这个数字,在医疗落后的古代,无异于神迹。
以往任何一场惨烈战役,伤兵的死亡率都高得令人绝望,十人能活下一两个,便已是邀天之幸。
大部分伤兵不是死于刀剑,而是死于感染、破伤风和无休止的流血。
“大人,”小满将最后一页记录呈上,泪水终于决堤,“我们……我们救下了一千三百九十二条命!”
沈知微接过那叠厚厚的、浸着血污与药渍的纸,指尖微微颤抖。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千三百九十二个家庭的希望,是她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用专业知识撬动的、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杠杆。
消息以燎原之势传回京城,朝野震动。
内阁连夜拟旨嘉奖,洋洋洒洒数千言,盛赞北境大捷,更将烽燧之地“天降祥瑞,伤兵不死”的奇迹,归功于督战钦差领导有方,天子洪福齐天。
对真正的主导者沈知微,却只以“一介医妇,颇有奇术”八个字轻飘飘带过,赏银百两。
旨意传到烽燧,宣旨的太监尖着嗓子念完,等着沈知微跪地谢恩。
然而,沈知微只是静静地站着,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
“沈医妇,接旨啊?”太监有些不耐烦。
沈知微终于有了动作,她没有去接那份烫金的圣旨,反而转身,从小满手中接过另一份更厚重的东西。
“公公远道而来,辛苦了。这份赏赐,我们受不起。”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还请公公将此物带回京城,呈于御前。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那是一本用粗麻线装订的册子,封面是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烽火医坊实录》。
太监疑惑地翻开一页,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密密麻麻的表格、图样和数据。
伤员总数、伤情分类、死亡人数、存活人数、救治流程图、自制器械(羊胃输液袋、铜管滴注针)的精细图样……每一笔数据都精确到个位数,每一个流程都清晰得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