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七零糙汉的八卦日常4

第四章 缝纫社的隐秘,新瓜连着旧瓜甜

系统提示音落下的瞬间,林卫东只觉得一股暖流顺着四肢百骸蔓延开来,原本抡大锤抡得有些酸胀的胳膊腿儿,突然变得轻快了不少,握苹果的手也感觉更有力了。他悄悄攥了攥拳头,心里暗叹:这体质提升也太立竿见影了,以后干活肯定更轻松,说不定还能在晓燕面前露两手。

再看系统空间,那张崭新的工业券静静地躺在面板上,淡蓝色的票面印着“工业产品购买券”字样,下面还印着“凭券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等指定商品”的说明,看得林卫东心里直痒痒。

这可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现在市面上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要一百八十多块钱,还得凭工业券才能买,多少人攒了几年钱都抢不到一张券。

他现在手里有了这张券,要么换辆自行车,以后约会就能带着晓燕兜风,多有面子;要么换台缝纫机,送给晓燕,她在缝纫社上班,平时在家也爱做针线活,肯定用得上。

林卫东越想越美,嘴角忍不住上扬,连手里的苹果都觉得更甜了。旁边的苏晓燕察觉到他的异样,好奇地问道:“林大哥,你怎么了?笑得这么开心。”

“没、没什么。”林卫东赶紧收敛笑容,掩饰道,“就是觉得这电影挺好看的,刚才那段太精彩了。”

苏晓燕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银幕,轻轻点点头:“嗯,地道战真的很经典,里面的乡亲们都好勇敢。”

两人又安静地看了一会儿电影,林卫东心里却还在琢磨着工业券的事,顺便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吃瓜。张富贵和刘翠花的瓜已经吃完了,奖励也拿到手了,是时候找找新的瓜源了。

他眼珠一转,想起苏晓燕在缝纫社上班,缝纫社里全是女同志,家长里短的八卦肯定少不了,说不定能从晓燕这里打探到点什么。

电影散场后,林卫东送苏晓燕回家。路上,他装作不经意地问道:“晓燕,你们缝纫社平时忙不忙啊?同事们都挺好相处的吧?”

苏晓燕点点头:“挺忙的,最近接了一批给厂里职工做工作服的活儿,天天都要加班。同事们大多都挺好的,就是……”她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

林卫东心里一动,有戏!看来缝纫社里果然有故事。他赶紧追问道:“就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苏晓燕犹豫了一下,才小声说道:“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们缝纫社的王姐,最近好像不太对劲。”

“王姐?哪个王姐?”林卫东好奇地问道。

“就是王秀兰王姐,她是我们缝纫社的老师傅,手艺特别好,平时对我们也挺照顾的。”苏晓燕解释道,“可是最近这半个月,王姐总是魂不守舍的,上班的时候经常出错,还老是偷偷哭,问她怎么了,她也不肯说。”

“哦?还有这种事?”林卫东的八卦之魂瞬间被点燃了,“那你们有没有听说什么原因?比如家里出什么事了,或者跟家人吵架了?”

“不清楚。”苏晓燕摇摇头,“王姐的丈夫是机床厂的工人,听说两人感情一直挺好的,还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平时也没听说他们家有什么矛盾。

不过,我听我们社里的李姐说,最近经常看到有个陌生男人在缝纫社门口等王姐,看着挺神秘的,不知道跟王姐是什么关系。”

陌生男人?林卫东心里咯噔一下,这剧情怎么有点眼熟?难道又是一段不正当的关系?他赶紧问道:“那个陌生男人长什么样?多大年纪?李姐有没有说别的?”

“李姐说那个男人大概三十多岁,穿着挺体面的,不像普通工人,每次都戴着个帽子,低着头,好像怕被别人认出来似的。”苏晓燕回忆道,“李姐还说,有一次她下班晚,看到王姐跟那个男人在街角的树荫下说话,两人好像吵起来了,那个男人还想拉王姐的手,被王姐甩开了。”

林卫东听得心里痒痒的,这瓜看起来也挺有嚼头的。王秀兰有家庭有孩子,却出现了神秘陌生男人,还因此魂不守舍、偷偷哭泣,这里面肯定有隐情。是婚外情?还是有什么别的难言之隐?

就在这时,脑子里的系统提示音突然响了起来:

【嘀——触发新的吃瓜任务:探究王秀兰“魂不守舍、偷偷哭泣”的真实原因,查清神秘陌生男人的身份及与王秀兰的关系。】

【任务要求:在十日内获取完整信息链,包括但不限于神秘男人身份、两人关联、王秀兰情绪异常的核心原因。】

【任务奖励:全国通用粮票5斤,布票3尺,缝纫技能(初级),吃瓜积分40分。】

林卫东眼睛一亮!奖励居然有缝纫技能(初级)!这简直是为晓燕量身定做的奖励啊!晓燕在缝纫社上班,要是能学会初级缝纫技能,手艺肯定能更上一层楼,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在家做衣服,都能派上大用场。而且还有5斤粮票和3尺布票,都是实用的好东西。

小主,

“这任务我接了!”林卫东在心里暗暗说道。别说有这么丰厚的奖励,就算没有,就冲这勾起的好奇心,他也得把这瓜给吃明白。

送苏晓燕到家属院楼下,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后,林卫东转身回了自己家。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系统空间,查看新的奖励预览。

缝纫技能(初级)的介绍是:掌握基础缝纫技巧,包括裁剪、锁边、简单图案刺绣等,操作缝纫机时手感提升,成品合格率提高。林卫东越看越满意,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打探消息了。

第二天一早,林卫东特意提前了半小时出门,绕到了缝纫社附近。缝纫社在家属院南边的一条巷子里,是一间不大的平房,门口挂着“青江市钢铁厂家属院缝纫社”的牌子。此时刚过七点半,缝纫社还没正式上班,但门口已经有几个女工在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