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新的蓝图,“天眼”开眸!

秦念眼中闪过一丝极为赞许的光芒,吴思远的想法与她意识空间中某个剧烈闪烁的、关于“异构计算”的知识碎片不谋而合,甚至提供了一种更贴近这个时代工程实践的理解方式。

“吴工的想法非常精彩,直指核心!”

她毫不犹豫地肯定道,随即走到旁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唰唰几下画出一个简化的系统框图,

“这就是未来计算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异构融合。让通用的‘星河’核心,负责复杂的任务调度、逻辑判断和全局控制,如同大脑;

而专用的‘加速’单元,则专注于海量、规则性强的信号数据‘粗加工’和最底层的数学运算,如同高度条件反射的神经末梢。

但这绝不仅仅是硬件设计的问题,它需要软件和硬件的深度协同,从算法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如何拆解、如何映射到不同的计算单元上。”

她放下粉笔,粉尘在从窗户透进的阳光中飞舞。

小主,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被她的话语所吸引、陷入深思的三人,抛出了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具体的构想:

“而这——为‘天眼’打造专属的算力引擎,仅仅是我们‘星火’下一步宏伟蓝图的一部分。综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能力,我设想了三个主攻方向——”

她用充满画面感和战略前瞻性的语言,将脑海中的蓝图娓娓道来:

“一方面,是‘星河’自身的进化与超越。

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我们内部可以称之为‘星河三号’。

它的‘大脑’应该更聪明,更懂得自我管理和优化,能智能地协调CPU、专用加速单元等不同类型‘算力’的工作,高效应对像预警雷达这样数据潮汐般涌来、要求瞬息万变的任务。它的核心目标,是在国家最急需的战略计算任务上,

实现相比‘星河二号’一个数量级——也就是十倍以上的有效算力提升!快到能够实时捕捉、并精准分析数千公里外一闪而过的、高速机动目标的细微轨迹;

快到能够将全球气候的月尺度预测模拟时间,从数周缩短到几天!”

“十倍?!”苏清河忍不住低呼出声,呼吸微微急促起来。

他不是怀疑,而是被这个宏伟目标所震撼。这绝非简单的处理器堆砌,这意味着从底层架构、互联技术、存储系统到系统软件,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个需要攻克的理论难关和技术堡垒。

“还有就是这只即将落子于风啸岭的‘国之重眼’。”秦念的手指再次重重敲在地图的红圈上,发出笃定的声响,

“‘天眼’项目,将是我们‘星火’未来几年乃至十年内,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为之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雷达阵面,更是一个能实时处理海量回波信息、在强杂波和恶意干扰中精准锁定、识别、跟踪目标的‘超级神经中枢’。

这不仅是造一台雷达,更是构建一个从边疆战略前哨直通国家决策心脏的、高效可靠的预警网络。

而‘星河’系列提供的强大算力,就是滋养这条敏感而强健神经的、奔流不息的血液。

算力与感知,将在这里深度融合,成为国家防空反导体系的基石。”

她的描述,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变得清晰而富有使命感。李文军和吴思远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沉甸甸的责任。

“另外一个就是,”秦念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她的同事们,语气中带着一种引导未来的自信,“我们要创造一个强大的‘专家助手’系统。

它不是一个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深度嵌入在‘星河’强大算力之中的、高度智能化的软件程序系统。

它能学习、归纳、融合我们顶尖工程师、科学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思路和策略,能基于海量历史数据和物理模型,

帮助科研人员在浩如烟海的设计方案和参数组合中,快速定位瓶颈、筛选最优解,甚至提出人类专家都未曾想到的、更优化的技术路径。

目标是将高端芯片的设计迭代、复杂飞行器的气动模拟优化等关键研发过程的时间,从动辄数月,缩短到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