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归燕”的诱饵与“星河”的曙光

“分布式动态调度”协议的初步验证成功,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星河二号”项目组。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繁琐、更考验耐心和细心的系统级验证和优化工作。

协议需要在包含数十个节点的更大规模仿真网络中测试,确保其在各种极端任务组合和故障情况下都不会出现致命的死锁或性能雪崩。

李文军带领团队,投入了更多的计算资源进行海量仿真,记录分析每一次通信冲突和延迟。

吴思远则负责从理论上证明协议的活性和安全性。

进展虽有,每一天都能发现并修复一些边界条件的问题,但速度依然缓慢,考验着所有人的耐心。

与此同时,关于“诱饵”人选的秘密讨论,在秦念、郑文渊、陆野和赵康所长之间以最高保密级别频繁进行。

“这个人,首先是政治绝对可靠,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不容置疑,能够经受住任何形式的考验和诱惑,这是底线!”赵康所长语气斩钉截铁。

“其次,需要有扎实的,最好是得到国际认可的学术功底,特别是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取信于人,不被对方轻易试探出破绽。”郑文渊从技术层面提出要求。

“从行动角度看,他最好还要对西方的那套学术话语体系和运作方式有一定了解,能表现出适当的向往和熟悉,但又不能过于刻意,需要一种自然的、由内而外流露出的‘怀才不遇’感。”陆野补充着行动细节。

“而且,”秦念点出了最关键,也最微妙的一点,“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对现状‘不满’的理由,一个能让人信服的‘动机’。比如,在项目中被边缘化?研究成果被忽视?或者……受到了一些来自同事或上级的‘不公正’对待?”

一份份经过严格政审、能力评估的年轻骨干档案被反复筛选、讨论。

所内符合基本条件的人不少,但总能找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合适。有的人可靠性无可挑剔,但学术能力不足以在顶尖专家面前不露怯;

有的人学术能力出众,但性格过于耿直,缺乏扮演复杂角色所需的城府和演技;

有的人背景合适,但缺乏那种对西方学术圈的“向往”动机,硬演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人选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

创造一个完美的“诱饵”,比攻克一个技术难题似乎还要困难。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次深夜的技术讨论会后,吴思远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等众人都走后,独自返回,敲响了秦念办公室的门。

“秦工,关于‘诱饵’的人选……”吴思远轻轻关上门,走到秦念办公桌前,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着一种复杂而决绝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您看……我,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