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学术壁垒?

秦念定下的“数据流驱动模型”新方向,为“星河二号”团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在随后的几周里,核心团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全新架构的攻关中。

李文军和吴思远带领团队进行了密集的理论推导和模拟仿真,初步验证了该方向的可行性,但也遇到了更多深层次的、需要颠覆性解决方案的难题。

正是在这个埋头攻坚、渴望突破却又面临重重迷雾的关键时刻,一个来自外部的消息,打破了研究所内部的专注氛围。

IETCS代表团即将来访,这在“星火”研究所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兴奋、紧张、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交织在空气中。

“这是让世界看到‘星河’架构的绝佳机会!”苏清河教授在筹备会议上首先定下基调,脸上带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期盼,“尤其我们现在探索的新路径,更需要放到国际学术视野下去检验其前瞻性。”

赵康所长则更务实:“安保和保密是重中之重,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划定红线区域,所有交流内容必须严格审核。”

陆野补充道:“代表团成员背景复杂,我们已经做了初步筛查,但仍需保持最高警惕。尤其是交流环节,对方都是顶尖专家,问题必然会非常深入和尖锐。”

所有人都看向秦念,等待她作为技术核心的表态。

秦念沉吟片刻,清晰地说道:“我同意接待,而且要大方、自信地接待。‘星河一号’的成功不是偶然,‘星河二号’的规划更立足于自主创新。

我们不需要遮遮掩掩,因为我们的技术路径本身就与众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展现我们的思路、我们的方向,以及我们攻克难关的决心。

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细节,那才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这次交流,也是一次检验。

在世界上最顶尖专家的审视下,看看我们的理论方向是否站得住脚,能否经得起推敲。”

秦念的自信感染了大家。

研究所开始了紧张的筹备,一方面精心准备能够展示“星河”架构思想又不涉及核心机密的材料,另一方面对所有参与接待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涉外保密纪律培训。

一个月后,IETCS代表团如期而至。

宽敞的接待大厅里,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泰斗和工业界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