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带来的变化,王处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觉得,这样的人才,得给个更稳妥的说法和一点实在的鼓励。
于是,在一次后勤处的处务会上,王处长正式提出了建议:“我提议,咱们处里正式特聘秦念同志为‘技术指导’,给予津贴,名正言顺地发挥她的特长!”
话音未落,钱复礼科长就推了推眼镜,开口了。他语气平和,却字字句句扣着“规矩”:
“处长,秦念同志确实有能力。但是,特聘、津贴,这涉及到人事和财务制度。她是军属,并非在编职工。没有编制和职称依据,这个口子不能开。”
王处长眉头一拧:“老钱,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秦念同志的贡献有目共睹,就不能特事特办?”
钱复礼摇摇头,语气坚决:“处长,让一位没有正式名分的家属来指导我们的战士和职工,传出去,会影响我们后勤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其他兄弟单位会怎么看?我认为,应该让郑爱国同志先去系统学习总结,形成规范教材,再由我们的技术员统一推广。这才是正途!”
他这一番话,站在政策和程序的高地上,有理有据。其他与会人员虽然觉得秦念有功,但钱科长说的也是实情,一时无人出声附和王处长。
王处长脸色不太好看,但作为主官,他不能强行推翻合理的规章制度,最终只能选择妥协:“……老钱考虑得周全。制度是要遵守。特聘的事,暂时先放一放吧。”
虽然“名分”没争取到,但王处长心里自有打算。会后,他嘱咐郑爱国:“处里不能给名分,但实际奖励不能少,你想想办法。”
郑爱国心领神会。没过几天,他就带着后勤处和向阳村共同出具的感谢信,以及一笔虽然不多、但意义非凡的技术顾问报酬,找到了秦念。
“秦顾问,这是处里和村里的一点心意!您可别推辞!”郑爱国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