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侦探:张若昀(张探长)—— 市刑侦支队“高科技案件”专项探长,化学专业背景出身,对实验室试剂、学术研究流程了如指掌,擅长从试剂痕迹、实验数据、学术恩怨中捕捉破绽,性格冷静严谨,总能在“学术光环”与“人性贪婪”中撕开真相缺口。
- 嫌疑人1:何炅(何教授)—— 清北大学化学系教授,死者甄教授的同门师兄,两人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争夺多年,何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甄教授“抢先发表”,表面“学术伙伴”,私下却在学术会议上暗指甄教授“研究数据存疑”,藏着难以言说的学术竞争压力。
- 嫌疑人2:撒贝宁(撒学霸)—— 甄教授的得意门生,直博三年级,负责甄教授重点项目的核心实验,却因“署名权”与甄教授反目(甄教授将撒学霸的核心数据单独署名发表),对死者既敬重又怨恨,私下偷偷备份了所有实验原始数据。
- 嫌疑人3:王鸥(鸥研究员)—— 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曾与甄教授合作研究“新型催化剂”,却被甄教授抢去“第一作者”身份,研究成果被用于甄教授的职称评定,她表面“专注研究”,私下却在整理甄教授的“数据造假证据”。
- 嫌疑人4:白敬亭(白助教)—— 实验室助教,负责试剂管理和实验辅助,因“实验操作失误”被甄教授当众批评“不适合做科研”,还被取消了“出国深造”推荐资格,对死者既畏惧又记恨,私下偷偷记录着实验室的试剂使用情况。
- 嫌疑人5:杨蓉(蓉学生)—— 甄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因“论文数据不达标”被甄教授要求“延期毕业”,还被甄教授暗示“送礼就能通融”,她表面“乖巧听话”,私下却在收集甄教授“学术腐败”的证据,家境贫寒的她无力送礼,只能焦虑挣扎。
- 嫌疑人6:大张伟(大管理)——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实验室安全和设备维护,因甄教授“违规使用剧毒试剂”多次与他争执,还被甄教授骂“不懂科研别瞎管”,大张伟表面“按规登记”,私下却在安全日志里标注“甄教授多次违规操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 死者:甄教授—— 清北大学化学系知名教授,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以“新型催化剂研究”闻名学术界。今日9:00-11:00(实验室开放时段)死于化学实验室的通风橱前。死因是吸入“氰化氢气体”中毒身亡,体内检测出高浓度氰化物残留。现场:死者身穿白大褂,仰面倒在通风橱前,右手紧攥着一支装有淡蓝色液体的滴管(内有氰化氢溶液残留);通风橱内散落着一个破碎的试剂瓶(标签显示为“氯化钾”,实则被替换为氰化钾);桌面上放着一份“新型催化剂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有明显的篡改痕迹;实验室的试剂柜上,“剧毒试剂登记本”显示今日只有甄教授、撒学霸、鸥研究员领取过剧毒试剂;死者的电脑里,存着一封匿名举报信,内容是“甄教授学术造假,数据全是编造,请求学术委员会调查”,发送时间是今日8:30。
——秋日的清北大学,梧桐叶铺满校园小径,化学实验室本该是安静的科研场所,却在11:00时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呼喊——实验室的门被推开,白助教跌跌撞撞地跑出来,脸色惨白如纸,嘴里喊着“甄教授!甄教授出事了!”
“张探长!您可算来了!” 何教授快步迎上来,白大褂上沾着些许试剂痕迹,眼神里满是焦灼,“刚才我来实验室找甄师兄讨论项目,推开门就看到他倒在通风橱前,脸色发青,已经没气了!实验室里还有剧毒试剂没处理,您快想想办法!”
张探长刚赶到校园——他本是来调查“高校学术不端举报”的案件,没想到直接撞上了命案。戴上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跟着何教授走进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苦杏仁味(氰化氢气体特征),通风橱还在运转,却没能完全排出有毒气体;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玻璃器皿,试管、烧杯、滴管整齐排列,却在通风橱前显得格外凌乱。
死者甄教授仰面躺在通风橱前,白大褂的领口沾着淡蓝色液体痕迹,脸色呈典型的氰化物中毒青紫色;右手攥着的滴管里,淡蓝色液体还在缓缓滴落,滴落在地面上形成细小的蓝色斑点;通风橱内的破碎试剂瓶碎片散落一地,标签“氯化钾”被浸泡得模糊不清,碎片上残留的液体经初步检测,确认为氰化钾溶液;那份“新型催化剂研究报告”上,数据曲线有明显的手绘修改痕迹,与电脑里的原始数据完全不符。
“死亡时间初步判定为今日10:00-10:30,致命伤是氰化氢气体中毒,毒物来源是被替换的氰化钾试剂和滴管内的氰化氢溶液。” 张探长蹲下身,仔细检查尸体,“死者手中的滴管和通风橱内的试剂瓶,是凶手故意为他准备的——凶手知道他今日要做催化剂纯度检测,需要使用氯化钾试剂,所以提前将试剂替换为氰化钾,还在滴管内预装了氰化氢溶液,让他在实验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撒学霸、鸥研究员、蓉学生、大管理也聚集到实验室门口,神色各异。撒学霸手里攥着一本实验记录本,手指紧紧捏着纸页边缘;鸥研究员扶着门框,眼神冰冷地盯着那份研究报告;蓉学生背着双肩包,里面装着未完成的硕士论文,眼圈泛红;大管理拿着安全日志,表情凝重地看着试剂柜。
“大管理,立刻关闭实验室通风橱,处理残留剧毒试剂;何教授,联系校学术委员会,封存甄教授的所有实验数据和报告;其他人跟我到实验室会议室,逐一说明今日9:00-11:00的行踪,尤其是领取剧毒试剂的时间和用途。” 张探长语气沉稳,目光扫过众人,“记住,学术圈的‘成果’‘声誉’再重要,也抵不过生命的重量;每一份篡改的数据、每一次争抢的署名,都是凶手留下的破绽。”
会议室里,墙上挂着甄教授的学术获奖照片,照片里他意气风发地捧着奖杯,与此刻实验室里的惨状形成刺眼对比。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着一层“学术光环下的阴影”,那些藏在“师兄”“师徒”“同事”“师生”身份下的恩怨,在张探长的追问下,像被曝光的“造假数据”,露出了丑陋的利益内核。
何教授的“学术仇”
“我今日9:00在办公室准备学术报告,9:30去实验室找甄师兄,想跟他商量‘新型催化剂’的联合发表事宜——这个项目我也参与了前期研究,却被他排除在署名之外。我们吵了一架,他说‘项目是我主导的,你没资格署名’,我10:00离开实验室,之后一直在办公室修改报告,助手可以证明。” 何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不甘,“我和他是同门师兄,一起读博,一起进高校,他却总是抢我的成果,抢我的项目,甚至抢我的职称晋升机会!我恨他吗?恨!可我们是学术伙伴,我怎么会杀他?”
他的电脑里,存着大量“新型催化剂”的前期研究数据,时间戳显示比甄教授的公开数据早三个月;还有一份“学术委员会投诉信”,内容是举报甄教授“抢他人成果”,日期是昨日。
撒学霸的“师徒怨”
“我今日9:00在实验室做催化剂纯度检测,9:40去试剂柜领取氯化钾试剂(用于实验对照),10:10在实验室遇到甄教授,他让我把最新的实验数据给他,我给他后,他却说‘这些数据没用,你重新做’,还骂我‘做实验不用心,耽误项目进度’。我10:20离开实验室,去图书馆查文献,图书馆监控可以证明。” 撒学霸攥紧实验记录本,眼神里满是委屈,“我跟着他读博三年,每天泡在实验室,做了所有核心实验,可他却把我的数据单独署名发表,还对外说‘撒某能力不足,只是辅助’!我怨他吗?怨!可他是我的导师,我怎么会杀他?”
他的实验记录本里,夹着一张甄教授的署名论文,上面的核心数据与撒学霸的原始记录完全一致;还有一份“数据备份U盘”,里面存着三年来所有的实验原始数据,标注着“防篡改备份”。
鸥研究员的“成果恨”
“我今日9:00在实验室整理‘新型催化剂’的结题报告,9:50去试剂柜领取氰化钾试剂(用于痕量检测实验),10:15在实验室遇到甄教授,想跟他要回‘新型催化剂’的第一作者身份,他却说‘你只是帮忙做了点辅助实验,没资格当第一作者’,我气不过,10:30离开实验室,之后一直在办公室写举报信,电脑记录可以证明。” 鸥研究员打开电脑,屏幕上是未完成的举报信,“当年‘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思路是我提出的,实验方案是我设计的,可他却抢了第一作者,用我的成果评上了教授!我恨他吗?恨!可我只想通过学术举报让他身败名裂,不想杀他……”
她的抽屉里,藏着一份“新型催化剂”的原始实验方案,上面有她的签名和日期,比甄教授的公开方案早半年;还有一盘录音带,里面录着甄教授承认“抢成果”的对话:“你的思路不错,但署名必须是我,不然你在学术界永远别想出头。”
白助教的“前途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