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时分,京城北郊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地,万籁俱寂。唯有深处一栋被严密防护的建筑内,还亮着不灭的灯火。这里是“深紫外光刻光源”项目实验室,国之重器——高端光刻机最核心、也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空气里弥漫着精密仪器特有的、略带臭氧的冰冷气味,以及一种经年累月、深入骨髓的、混合了汗水、咖啡因和永不放弃的执念的气息。
巨大的实验室内,灯光被刻意调暗,只有中心区域那庞大而复杂的光学平台被重点照明。平台之上,镜片组层层叠叠,如同最精密的钻石阵列,反射着幽冷的微光。高功率激光器发出低沉的嗡鸣,仿佛沉睡巨兽的呼吸。无数粗细不一的线缆如同血管,连接着周围林立的控制台和监测屏幕。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无声倾泻,各种颜色的曲线和参数图表如同心跳般跳动。
张博士,这位年过五旬、头发已花白大半的首席科学家,正佝偻着背,紧盯着主控屏幕上一条代表光源稳定性的关键曲线——S-3曲线。他的眼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冷光,掩盖了眼底深处那几乎要将人吞噬的疲惫和血丝。实验室里异常安静,只有仪器运行的嗡鸣和偶尔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十几位团队成员,或站或坐,目光都死死锁在那条代表着数年心血、无数次失败与重来的曲线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熬夜的痕迹,眼袋深重,嘴唇干裂,但眼神却像钉子一样,钉在屏幕上,充满了孤注一掷的紧张与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坚冰,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一次曲线的微小波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失败过太多次了。每一次接近理论值时的突然崩溃,每一次优化参数后的功亏一篑,都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这群放弃了海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追梦的科学家的信心。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有人无意识地咬着嘴唇,留下深深的齿痕。
突然!
那条代表着稳定性的S-3曲线,在经历了一段令人窒息的平缓期后,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平滑而坚定的姿态,向上攀升!它越过了之前无数次失败的临界点,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分抖动,如同一条苏醒的青龙,昂首向上!
数据在旁边的屏幕上疯狂跳动:
稳定性指数:99.998%… 99.999%…
波长波动范围:±0.001nm…
输出功率偏差:< 0.005%…
一个个令人心跳停止的关键指标,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稳稳地、精准地、一个接一个地达到了理论预期值!最终,当所有核心参数旁边的状态框,由刺眼的黄色警告瞬间转变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色“PASS”时——
“轰——!!!”
压抑了太久太久的火山,终于爆发了!
“成了!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