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谢谢老哥指点。”李玄策点点头,拿起铁锹,照着老农的指点,开始认真地挖坑。他的动作起初略显生疏,但很快便找到了节奏,挥锹、铲土、拍实,一丝不苟。阳光照在他微汗的额头上,映着他专注的神情。
李天枢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一把小号的铁锹,在方清墨的帮助下,有模有样地在一个小坑里忙活。他小小的身体用尽全力铲起一锹土,小脸憋得通红,却乐在其中。他时不时蹲下身,用小手轻轻抚摸刚栽下的小树苗柔嫩的枝叶,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新奇和喜爱。
“小娃娃,喜欢树?”孙老支书看着李天枢,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笑容。
“嗯!”李天枢用力点头,仰着小脸,“爷爷,它们会长得很高很高吗?”
“会!只要根扎稳了,心向着太阳,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孙老支书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希望。
李玄策一边培土,一边和老支书聊了起来:“孙老哥,咱们这山,以前可不是这样吧?”
“唉!”孙老支书叹了口气,眼神望向远处光秃秃的山梁,“别提了。早些年,为了口吃的,砍树开荒,放羊啃草……山是越来越秃,水是越来越浑,一下大雨就发洪水,冲得沟沟坎坎都是泥浆子。地也薄了,庄稼也长不好……那时候,是真穷,心里也慌啊。”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往昔破坏的痛惜。
“现在好了,”他话锋一转,指着周围忙碌的人群和新栽的树苗,脸上重新焕发光彩,“国家出钱出力,带着我们种树、保水、护土!您看去年栽的那些,活得多好!山绿了,水清了,连山里的野鸡、野兔都多起来了!这心里啊,也跟着敞亮了!”
“光是山绿了水清了还不够,”李玄策将最后一锹土拍实,抹了把汗,看着孙老支书和围过来的几位村民,“咱们守着这片青山,还得让它变成‘金山’,让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富起来、美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金山?”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解。
这时,赵局和几位专家也走了过来。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山坡上,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新生。一场小型的露天座谈会,就在这片新生的绿色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