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硅基跃动的火种(2016年5月上旬)

“出奇”之策,绕梁三匝。

大洋彼岸,加州帕洛阿尔托。李长庚站在斯坦福研究所顶楼他保留的办公室窗前,窗外是沐浴在金色夕阳里的红杉树影。他手中拿着的不是科研报告,而是一份关于一位已退休多年的美籍华裔微影技术专家,托马斯·张的详尽档案。档案里特别标注:其父张世昌,已故,生前为资深京剧票友,痴迷余派老生,珍藏有据说是余叔岩早年某次堂会实况的钢丝录音孤本,但因年代久远,损毁严重,几成绝响。

李长庚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加密号码。电话接通,那头传来托马斯·张苍老而疏离的声音:“李教授?真是稀客。”

“张老,”李长庚的声音温和而诚挚,带着浓浓的追忆,“冒昧打扰。偶然得知令尊张世昌老先生,是余派大家。晚辈这里,机缘巧合,得遇一位国内顶尖的音频修复大师,对老唱片、钢丝录音颇有心得。不知您手中令尊珍藏的那份余先生孤本…可还有修复的可能?”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只有细微的电流声。李长庚耐心等待着,仿佛能听到老人胸腔里那颗漂泊半生的心,被遥远的乡音轻轻拨动的声音。终于,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传来:“…那份录音…是我父亲临终都念念不忘的遗憾。李教授,你…真有办法?”

小主,

“晚辈愿尽力一试。修复所需的一切设备和技术支持,三日内送达府上。” 李长庚承诺道。

一周后,当经过顶级技术修复、清晰再现出余叔岩那苍劲醇厚唱腔的录音片段,通过加密线路传回托马斯·张的播放器时,老人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反复听了一整夜。第二天清晨,一份高度加密、仅包含核心光学路径设计思路提示的邮件,发到了李长庚指定的地址。邮件末尾,只有一行字:“为故园之声,聊尽绵薄。勿念,勿谢。”

“固本”之基,熔炉重铸。

京郊,国家材料研究所灯火通明。方清墨院士的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如铁。她亲自盯着屏幕上复杂的分子模拟结构图,眉头紧锁。“蚀刻液…必须匹配他们调整后的新光路特征,达到原子级的各向异性!常规配方不行!” 她果断下令,“启用‘墨玉’方案!重新调配有机胺络合剂比例!”

实验台上,各种精密仪器嗡鸣。年轻的助手们屏息凝神,操作着移液枪,汗水浸湿了无菌服的后背。方清墨目光如炬,亲自验证一组组实验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波动。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终于,一份新型蚀刻液样本的测试图谱完美地呈现出来。

“成了!” 一个助手忍不住低呼,声音带着哽咽。方清墨长长舒了一口气,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眼中却闪烁着振奋的光芒:“立刻封装,最高安全等级,送往华芯!”

与此同时,东北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原国营改制)。巨大的数控机床轰鸣着,车间里弥漫着冷却液和金属切削特有的气味。鬓角已染霜华的王铁柱,穿着沾满油污的深蓝色工装,正佝偻着腰,用千分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一个刚加工出来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属部件。这是李玄策亲自协调来的紧急任务——试制替代被卡脖子的光刻机内部核心校准模块部件。

“柱子,精度!要磨床级的镜面精度!” 旁边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吼着,车间噪音太大。

王铁柱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专注和倔强,眼神亮得惊人:“放心!老伙计!当年给三峡闸门做密封件都没含糊过!这点‘绣花’活儿,难不住咱!” 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沉稳地调整着参数,巨大的机床在他手下驯服地吐纳着精钢,火花飞溅中,一个闪耀着冰冷光泽的部件渐渐成型。这双手,淬炼过特种钢,如今,在为一个国家的“芯”希望,做最沉默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