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巴黎风云前夜(2015年11月8日)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他没有画具体的冰山形状,而是用粗犷、破碎的蓝色线条,勾勒出巨大的冰块正在四分五裂、崩塌坠落的动感。下方,是浓稠得化不开的、漩涡般的黑色,仿佛深不见底、充满怨念的巨口,贪婪地吞噬着坠落的冰体。整个画面充满了扭曲、崩坏和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黑色的漩涡中心,他甚至用颤抖的笔触点染了几滴深蓝色的、如同眼泪般的痕迹。

看着这幅充满不祥预感的画,李玄策和方清墨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这绝非孩童随意的涂鸦,更像是一幅来自深渊的警示图。

清晨,第一缕微弱的曙光艰难地穿透京城上空淡淡的灰霾。智囊团的会议室里,昨夜的争论余温尚在,咖啡的香气也掩盖不住一丝疲惫。

李玄策走进会议室,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走向主位,而是径直走到巨大的幕布前,将儿子那幅笔触稚嫩却触目惊心的画,用磁铁吸附在了幕布一角。那扭曲崩裂的蓝色冰川和汹涌的黑色漩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诸位,”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今天会议开始前,请大家先看看这个。”

专家们的目光聚焦在那幅画上,有人面露疑惑,有人微微蹙眉,不解其意。

“这是我儿子天枢,昨夜因一个极度恐惧的‘梦境’而画的。”李玄策平静地陈述,目光扫过众人,“他描述的景象,是冰川以远超我们认知的速度崩解,坠入黑暗冰冷的海水,并感受到海水‘在哭’。”

“一个孩子的梦?”有人低声嘀咕,语气带着一丝不以为然。

“爸,”一个清越而冷静的声音响起,是坐在李玄策侧后方的李念墨。她今天穿着一身利落的职业套装,长发束起,显得格外干练。她站起身,走到幕布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画纸上那扭曲的蓝色线条和浓黑的漩涡,眼神锐利如刀,“天枢的‘梦境’,或者说感知,从来不是无的放矢。您还记得以前几次,他莫名的不安总是伴随着小范围但确实存在的异常地质活动或天气异变吗?虽然强度和范围都不足以触发常规警报,但模式惊人地相似。”她的目光转向那位老气候学家张教授,“张老,我们现有的全球冰川融化模型,是否有可能存在局部盲区?比如某些特定构造的冰架边缘、次级冰裂隙密集区,或者……受到近期某些未被充分纳入模型的、深层海洋环流异常暖流冲击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短期加速消融,是否有可能被整体平均数据所掩盖?”

李念墨的问题直指核心,逻辑清晰,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和基于对弟弟特殊能力信任而产生的直觉。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看着那幅画,又看看李念墨严肃的脸,眉头紧紧锁起:“念墨博士的质疑……很有启发性。理论上,模型确实存在简化,尤其是对复杂边缘区域和短期极端事件的捕捉能力有限。但……”

“没有‘但’了!”李玄策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的目光如同鹰隼,扫过在座每一个人,“基于天枢过往的预警能力,以及念墨提出的科学可能性,我判断,这个风险我们绝不能忽视!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紧急数据核查通道!调用所有可用的最新资源——包括我们最新的高分辨率极轨卫星数据、深潜器记录、特别是部署在那些模型可能忽略的‘边缘敏感地带’的隐秘监测浮标数据!我要过去三个月,尤其是最近一个月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度分析!优先级:最高!时限:立刻!”

他的指令清晰、强硬,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整个智囊团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调动起来,如同精密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加密电话被拨通,指令通过专线迅速下达。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流逝。智囊团会议室临时变成了指挥中心,李玄策坐镇其中,面前的多块屏幕分别显示着数据调取的进度、等待分析的队列以及加密通讯状态。李念墨坐在父亲身边,十指如飞地在键盘上敲击,协助筛选和预处理传回的零星数据片段,她的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专注得近乎燃烧。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数小时后,智囊团下属的数据支持中心负责人,一位脸色苍白但眼神极度亢奋的中年研究员,几乎是冲进了会议室。他甚至忘了敲门,直接冲到主屏幕控制台前,手指颤抖着插入密钥,调出了一幅全新的、覆盖着大片刺目红色的极地冰川融化动态速率图。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