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安居乐业梦(2015年8月30日)

就在这时,一个有些熟悉的大嗓门在不远处响起:“哎呀!李……李工?是您吗李工?”

李玄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身材魁梧结实、脸庞黝黑发亮的中年汉子,正推着一辆装满建材工具的三轮车,一脸惊喜地朝他大步走来。正是他北华大学的老同学,王铁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铁柱?”李玄策也有些意外,收起笔记本,笑着迎上去,两人用力地握了握手。王铁柱的手掌粗糙得像砂纸,却异常有力温暖。

“真是您啊!刚才远远看着就像!您怎么跑这儿来了?视察工作?”王铁柱憨厚地笑着,用袖子抹了把额头的汗珠。

“路过,随便看看。你呢?这……”李玄策指了指他车上的工具和他身上沾着水泥点的工装。

“嗨!别提了!”王铁柱的笑容里带上了几分无奈和愤懑,“厂子!哈市那精密刀具厂!订单少了快一半!好些老师傅都闲得发慌。这不,听说这边旧城改造,特别是加装电梯需要高强度的特种连接件和紧固件,厂里就派我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过来支援,顺便……也当是给厂子找点活路,给大伙儿找点事做,挣点辛苦钱呗!”他压低了声音,“您是不知道,好些工人家里都指着工资还房贷呢,这几个月……唉,难啊!”

王铁柱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玄策理解当下经济困境的另一个维度——股灾冲击波,不仅仅体现在股市账户的缩水和房产交易的冰冻,更沿着产业链条,传递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工业基地,传递到了王铁柱这样的技术工人和他身后无数个家庭的饭碗上。实体经济与金融血脉的关联,如此紧密而脆弱。

李玄策拍了拍王铁柱厚实的肩膀,目光扫过他车上那些闪着金属冷光的特种构件:“不容易。你们带来的,可是好东西。这电梯要稳当,要安全十年二十年,靠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铁疙瘩’。”

“那可不!”王铁柱一提起专业,眼睛就亮了,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气和自豪,“李工,您放心!咱厂子虽然现在日子紧巴,可手艺没丢!淬火的火候,钢材的配比,那都是多少老师傅拿命摸索出来的!给老百姓用的东西,尤其这保命的电梯,咱绝对不敢含糊!一根螺栓都做到最好!”他拍着胸脯保证,黝黑的脸上满是认真。

这份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和对民生工程的责任感,让李玄策心中微动。他点点头:“好!有你们这份心,这安居工程就牢靠。”

告别了风风火火赶去工地的王铁柱,李玄策在老街深处,拐进了一条更幽静的小巷。巷子尽头,一个小小的院落,木门虚掩。这里是宋老师家,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梧桐里三弄”旧改工程的积极推动者之一。方清墨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与这位热爱地方文化的老先生结识,得知李玄策来江城,便推荐他务必来聊聊。

院子里种着几株桂花,枝叶青翠,已有细小的花苞藏在叶腋,蓄势待发,空气中隐隐浮动着清甜的香气。宋老师精神矍铄,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色衬衫,正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看书。石桌上放着一壶清茶,两只白瓷杯。

“李先生,快请坐!”宋老师热情地起身相迎,笑容温和,带着书卷气。他显然已从方清墨处得知李玄策的身份,但言谈举止间只有长者的从容与知识分子的平和,并无半点局促。

李玄策在另一张藤椅上坐下,目光不经意间落在石桌一角。那里放着一本封面磨损、纸张泛黄的旧教案,上面用蓝黑墨水写满了工整的蝇头小楷,字迹清秀有力。教案旁,则是一本崭新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封面上用彩笔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和小鸟,旁边写着名字“宋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