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策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周强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直到一个复杂的曲面加工工序完成,机床进入自动运行状态。周强这才稍稍松了口气,一抬头,猛地看到站在工位旁、正含笑注视着他的李部长和一大群领导,脸“唰”地红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别紧张,”李玄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操作得很熟练,心很定。这活计,看着机器转,手上几个按钮,但心里的‘图纸’和手上的‘分寸’,一点都不能差。不容易。”他走近一步,仔细看了看卡具上正在被精密切削的工件,那流畅的弧度和光洁的表面,仿佛一件正在诞生的艺术品。“这材料,看着像是高温合金?加工参数不好调吧?”
周强没想到这位大领导一眼就能认出材料,还懂加工难点,紧张感消了大半,鼓起勇气回答:“报告领导,是镍基高温合金718。硬,黏,散热难。转速、进给、冷却液压力都得配合好,不然刀尖磨损快,还容易产生加工硬化层。王师傅带着我们试了好多次才找到最优参数组合。”他指了指旁边工作台上几个磨损程度不同的刀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玄策拿起一个磨损严重的刀片看了看,点点头,转向王铁柱:“铁柱,这就是‘校中厂、厂中校’的妙处了。书本上的理论,不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践,不经过你们这些老师傅手把手的‘火候’传授,是练不出真本事的。”他又看向周强和周围几个围拢过来的学生,“在这里学,跟在真正的工厂车间一样吗?感觉有什么不同?”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大胆地说:“感觉压力更大!这些设备太贵了,弄坏了赔不起。但学的东西特别‘解渴’,王师傅他们教的都是厂里现在正在用的技术,还有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绝活’。不像以前在别的学校实习,就是打打下手,摸摸老设备。”
“对!”另一个男生接口道,“而且课程安排也灵活。厂里接了新订单,要用到新技术,学校马上就能开专项培训课,工程师直接来讲。感觉我们毕业就能直接顶岗,不用再花时间适应。”
王铁柱补充道:“我们厂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每年都更新。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打基础,一半时间在厂里跟着师傅轮岗实训,拿的是‘现代学徒’补贴。表现好的,毕业直接签正式工合同,待遇起点比普通大学生不差。”
李玄策听着,眼中赞赏的光芒越来越亮。他走到一台正在由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装配的工位前,饶有兴致地看着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定位、拧紧螺丝。他问旁边指导的老师:“这套系统,维护和编程,学生也能上手?”
“能的,李部长。”指导老师是个三十多岁的技术骨干,“我们专门开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编程、调试、日常保养,学生都要学。这套工作站就是厂里刚淘汰下来的‘上一代’,但对教学来说正合适。新的太贵,但基本原理操作是相通的。厂里的最新设备,学生也有机会去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