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涟漪效应 (2014年2月10日)

国安部大楼顶层的小会议室,空气凝滞得如同被压缩过。巨大的环形红木会议桌旁,端坐着几位肩章缀着金色枝叶或星徽的人物,神情肃穆。正前方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屏幕上,定格着一张高分辨率的卫星地图——西疆边境那片荒凉的山谷,被清晰标注的红圈锁定。地图旁,是几张技术分析图谱:那条在风沙与噪声中倔强闪耀的蓝色脉冲信号波形,地质成像仪捕捉到的、代表着特殊矿物富集区的异常高亮区域,以及那台被缴获的、结构精巧的信号中继设备的特写照片。

李玄策站在屏幕前,藏青色的制服一丝不苟,肩章上的银色枝叶在顶灯的照射下泛着沉稳的光泽。他手中没有讲稿,只有一支激光笔。光束如同他此刻的眼神,冷静、精准,点在屏幕的关键位置。

“诸位领导,”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会议室的沉稳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西疆边境事件,表面是一次技术支撑下的非法勘探与通信测试渗透。但深入分析其目标指向、技术手段及背后关联,这绝非孤立个案,而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新时代的显影——科技与战略资源深度绑定的新型‘暗战’。”

激光笔的红点落在那条蓝色波形上。“王铁柱同志及其团队改装的‘鹰眼’设备,在极端环境下捕捉到的信号,其模式、频率特征,与已知民用或科研探测设备均不吻合。经技术溯源,其编码基础与境外某前沿实验室公开论文中的雏形技术有高度关联性,但显然已被大幅优化并武器化。”光束移向地质成像图上的高亮区,“目标区域地下结构显示,存在极高价值的战略级稀土元素富集带。同时,”光束最终定格在那台信号中继设备上,“这台设备,具备自组网、低可探测、抗干扰特性,其设计意图,显然在于构建一条绕过我方常规监测的‘隐形毒脉’,用于长期、隐蔽的信息传输或远程唤醒。”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那目光里没有邀功的自得,只有沉甸甸的忧患与洞见。“这次行动的成功,得益于一线同志的果敢、技术团队的协作,以及关键时刻民间智慧的鼎力支持。但它更是一记警钟!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对手的触角,正借助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更隐秘、更精准的方式,伸向我战略资源的命脉、伸向我信息疆域的盲区。未来,这种科技赋能下的‘无声侵蚀’,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能源管道、数据中心、关键交通枢纽,甚至…我们的近海。”

会议室内落针可闻。一位鬓发微白的老者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发出细微的笃笃声。另一位面容刚毅的将领,目光则紧紧锁在那张地质成像图上,眉头深锁。

“基于此,”李玄策的声音更加坚定,“我建议:第一,立即启动‘鹰眼’技术的标准化与小型化量产,在全国边境线、关键战略设施周边进行网格化部署,编织全天候、多维度的‘无形哨兵’网络。第二,成立跨部门‘战略资源与科技安全联合研判组’,整合地质、矿产、通信、网络安全、情报等多领域资源,对类似西疆事件暴露出的新型威胁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并制定针对性防御与反制预案。第三,强化对国际前沿科技动态,尤其是具有潜在军民两用特性技术的追踪与风险评估机制,做到‘敌未动,我先知’。”他引用了《孙子兵法》的名句,语气凝重,“‘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他的建议条理清晰,既有对当前事件的深刻总结,又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布局,充满了未雨绸缪的智慧。在座的几位高层交换了一下眼神,最终,那位轻叩桌面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玄策同志的分析和应对策略,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西疆事件的处理,展现了高度的警觉性和高效的协同能力。你提的三点建议,原则同意,尽快细化方案上报。同时,以此次事件为鉴,对其他方向、其他领域类似风险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扫描’和‘体检’。”

“是!”李玄策立正,声音干脆利落。他知道,这声肯定,不仅是对此次行动的认可,更是对他所强调的新安全观的初步接纳。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取代了会议前的压力,压在了他的肩头。

深夜的李家四合院,喧嚣早已沉淀。书房里,只亮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灯罩是素雅的青瓷,光线透过薄壁,在宽大的红木书桌和满墙的书柜上投下柔和的光晕。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陈年纸张特有的、令人心安的芬芳。李玄策换下了挺括的制服,只穿着一件舒适的深灰色羊绒衫,坐在宽大的扶手椅里。他面前的桌上摊开着西疆事件的详细报告和一些地质资料,但他并没有看,只是微微仰着头,闭着眼睛,指尖轻轻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会议上的交锋、决策的压力、未来的筹划,如同无形的潮水,此刻才在寂静中悄然退去,留下深深的疲惫印在眉宇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